沪港通周年记:北冷南热局面持续

  特约记者 朱丽娜

  见习记者 尤丹婷 香港报道

  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迎来一周岁生日。

  针对市场批评沪港通“雷声大、雨点小”,港交所(00388.HK)行政总裁李小加在当日的记者会上回应表示:“雷声太大是因为市场期望过高,並非雨点(交投)小。虽然沪港通较慢热,但慢慢来一切都会好,反而快热的东西不好。”

  据港交所数据显示,北上“沪股通”在过去一年230个交易日累计使用了约1210亿元,占整体3000亿元额度的40.3%;南下“港股通”则在225个交易日里使用了924亿元,占2500亿元整体额度37%。

  同时,上交所[微博]理事长桂敏杰表示,沪港通运行一年来,市场交易、清算、风控、技术运行平稳顺畅,并指出该试点“达到预期目标,取得初步成功。”

  上交所的数据显示,沪港通启动以来,累计交易金额已超过2万亿元,日均交易金额则接近100亿元。

  有“新兴市场之父”之称的邓普顿新兴市场集团执行主席麦朴思(Mark Mobius)表示,“沪港通”整体而言算是成功的,因内地和国际投资者获得了更多的股票购买选择,而且境外投资者买A股,亦不再需要被动等待QFII额度审批。

  外资持续撤离A股

  虽然A股市场近日已逐渐反弹至3500点,然而海外投资者却借市场气氛回暖的时机,选择获利了结。

  11月17日,北上投资A股的沪股通全日额度剩余133.12亿元,即卖盘成交金额多过买盘金额,净流出3.12亿元。截至17日,“沪股通”已创下连续21个交易日沽出额多于买入额,创开通以来最长净流出纪录,净流出总额逾243亿元。

  相比之下,南下投资港股的港股通却持续录得资金流入,截至11月17日的15个交易日内,仅11月12日录得净流出,其余交易日均录得资金净流入。

  自沪港通启动一年以来,沪股通的十大成交活跃股均为蓝筹股,其中,中国平安(601318)稳居每月十大成交活跃股榜首,中信证券(600030)、招商银行(600036)、贵州茅台(600519)、兴业银行(601166)等也是国际投资者最青睐的热门股份。

  虽然在沪港通推出之前,市场普遍预期该计划将为A股吸引机构投资者,从而缩小A、H股之间的估值溢价。然而,事实却截然相反。自沪港通启动以来,由于一些中小盘股和创业板持续跑赢大盘蓝筹股,反而不断拉大两地市场之间的估值差距。恒生AH股溢价指数从去年启动以来一路攀升,截至11月17日收市报140.33点,相比去年启动当日的102.14点飙升约38点。

  其中,洛阳玻璃股份(01108.HK)、仪征化纤(01033.HK)、浙江世宝(01057.HK)于11月17日收盘价相比内地A股的折让均超过70%。

  瑞银投资研究执行董事梁裕昌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AH股票的差价就好比同样一罐可乐在两个市场的售价不同,主要取决于两地市场的供求平衡、短期市场情绪等多个因素,短期来看,这个价格差距并不会消失。”

  “深港通”年内推出无望

  至于市场热切关注的深港通开通时间,李小加首次明确表示今年年内无法推出。

  “现在已是11月,即使现在宣布推出,相关准备工作也至少需要2-4个月时间,没有可能在年内推出。”李小加坦言,目前深港两地交易所尚未开始全面的系统测试。

  他表示,希望在“南下”的“深港通”渠道打通之时,可以对目前“北上”的“港股通”渠道进行扩容,例如交易额度的调整、扩大可投资股票数量及其他一些技术改进。

  李小加表示,扩容方案将有“比较大的突破”,不过“深港通”的开通与“港股通”的扩容并非必然联系在一起,只是希望大事可以一起做。

  桂敏杰亦表示,下一步双方交易所将继续紧密合作,共同优化、完善沪港通,使其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发挥作用。

  目前,“港股通”日均成交额只有约32.99亿港元,远低于“沪股通”的66.9亿元。同时,北上投资沪股通的每日平均成交达18.5万宗,远远高于南下的每日平均成交量,后者仅为4.86万宗。

  业内人士表示,造成沪港通“北冷南热”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港股通”名单中295只合资格股票绝大多数为大蓝筹,而内地散户偏爱短炒小盘股。

  香港立法会金融服务界议员张华峰则认为,“沪港通”通车一年来的反应不及预期,希望监管当局可以放宽更多限制,例如降低入场门槛、增加“沪港通”可投资股份至二、三线优质股等,这会对成交量带来一定的帮助。

  针对内地投资者想要通过“港股通”购买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仍需要50万元的投资门槛,李小加称是否更改相关规定取决于监管部门,不过政策肯定会越来越开放。

  他还提及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互联互通来说是很小的因素,并非影响港股通活跃度的很大因素。

  同时,港交所主席周松岗指出,在内地股市大幅波动时“沪港通”仍能平稳运作,就已经非常成功。他表示,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及人民币步向国际化,香港金融市场无法避免面对来自全球的竞争,但香港始终有与内地处于相同时区的交易优势。(编辑 李艳霞)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