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晴
中国证券金融公司(证金公司)日前表示,转融券业务试点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将于2月28日正式推出,首批将有11家证券公司参与转融券业务试点。
试点初期,转融券标的证券为90只股票(不包括ETF基金),总流通市值为9.3万亿元,占全部A股流通市值的近50%。转融券业务共分为3天、7天、14天、28天和182天五个固定期限档次,对每个期限档次实行有所差别的利率结构。
其中,证金公司从证券出借人融入证券的利率在1.5%~2%,证金公司向证券公司融出证券的利率为3.5%~4%(3、7、14、28、182天)。
此前,信用交易已呈现出加速推进的趋势。1月22日,证金公司宣布转融资试点扩大为52家,实现券商全覆盖;1月31日,深沪交易所宣布,两市融资融券标的扩大500只。
“此次转融券业务的推出可看做是监管层实现信用交易制度推进的必然举措,更多的是向市场传递了管理层未来加速做空体系建设的政策信号,其实际带来的市场冲击有限。”对此,平安证券[微博]首席策略研究员王韧表示。
同时,此次转融券推出的90只标的券在上证50和深成指成份股范围内,基本属于大盘蓝筹,估值相对合理,做空空间较为有限。
而另有券商研究员预计,短期内,券种出借人的条件限制和较低的费率安排均不足以吸引投资者进行大规模的券种出借,将来转融券实施后的效果或大打折扣。因此,未来提升持券主体参与出借的动力将成为解决券源不足的一个关键因素。
有私募人士则称,转融券的推出有利于私募机构其他策略的运用和产品的开发,通过做空个股获利。
融券增量空间有限
王韧直言,目前,转融券的券种来源与费率设计上均制约了融券增量的上行空间。根据上交所、深交所《转融通证券出借交易实施办法(试行)》,试点期间,证券出借人仅限于符合条件的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尚不具备出借资格。
“我们预计转融券推出后,融券交易量增幅空间约在1-1.5倍,试点期间相对更低。”王韧称。
同样,中金公司研究员汪超也认为,转融券的推出会对做空有一定促进,但短期内券源不会大幅增加。
其理由在于,试点初期,大部分上市公司机构股东尚不能真正出借证券。目前,只开放了不拥有独立交易单元、必须委托11家试点券商参与转融券的一般机构投资者出借证券。而基金和保险公司在证券交易所拥有独立交易单元,不通过证券公司参与转融券,因此目前尚无法出借证券;国有股东参与转融券需要监管机构批准,也尚需时日。
同时,从中国与海外成熟市场不同的托管体制来看,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出借意愿远小于海外。国外是证券直接托管在券商,券商可以在投资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出借,但国内托管在中证登,券商无法处置投资者的证券,因此,只有投资者愿意主动出借,再通过证金公司和证券公司两道手,才能供需要做空的投资者做空。
相比之下,被动型指数基金的出借意愿或最强、其次是大股东,而一般保险和主动管理型基金出借意愿较小。
此外,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由于面临因出借证券而无法及时规避市场下跌的潜在风险,现有费率制度安排显然缺乏足够吸引力。
从出借费率来看,证金公司从证券出借人融入证券的最高费率为2%(182天期),而目前市场上投资者向证券公司的融券利率均在8%-11%左右,融券过程中主要价差均被证金公司和券商所吸纳。
此外,信达证券行业首席分析师王松柏也表示,由于融资和融券的风险敞口不对称等原因,即使在成熟市场,融券的规模也远低于融资。
融券余额大幅萎缩
不过,有意思的是,自从融资融券标的股于1月31日扩容后,融券余额从46亿元大幅萎缩到2月22日的27亿元,急剧缩水41.30%。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月末,融资融券余额已达1184亿元,而融券余额占融资融券余额的比例仅为3.82%。
对此,申银万国[微博]分析师杨国平分析认为,融券余额大幅萎缩背后,说明被调出的54只股票陆续到期偿还。与此同时,新增的276只标的融券量并未显著增加,截至2月22日融券余额仅有0.78亿元,6只创业板股票融券余额合计仅67万元。
“证券公司由于缺乏对冲新调入股票下跌风险的有效工具,融出这些股票的意愿不强。”杨国平称。
“因此,即使融券规模增速翻倍,其相对融资交易规模的占比仍相对较低,融券增量带来的市场冲击易被既有融资业务进行有效对冲。”王韧称。
汪超也认为,在转融券推出前,原来融券的券源必须是券商自有券种,相当于券商和投资者博弈。尽管随着融资融券标的证券的不断扩大,很多非沪深300成分股的证券也被纳入标的,事实上券商对冲仍非常困难。
“转融券推出后,券源的供给方从只有券商扩大到所有机构股东,同时券商不需要和客户博弈,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券源供给。”汪超称。
融券交易额居首的金融服务行业共融券卖出24132.84万股,市场占比高达41.46%、融券偿还27711.96万股,市场占比为44.53%;房地产次之,其融券卖出量合计达5731.76万股,市场占比9.85%、融券偿还量5907.94万股,市场占比9.49%。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