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苗燕(微博) 李丹丹(微博) 唐真龙 ○编辑 艾家静
金融界委员为资本市场“抱不平”
建议研究完善资本金补充机制 发展表外业务
银行再融资,不得已而为之。
一边要应对监管层的高标准、高要求,一边要满足信贷投放的需要,在内源补充不足的情况下,银行只能向资本市场求援。
本报记者采访发现,全国两会期间,金融界委员普遍建议研究完善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在他们看来,银行再融资对股市造成了巨大压力,将不利于资本市场稳定。
来自监管层的声音也释放利好:今年再融资压力不大,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将大大减小。
今年再融资对资本市场冲击大大减小
银行业再改革,核心就是机制改革,首当其冲就是要建立有效的资本约束机制。
由信贷扩张导致的资本缺口,一度引爆了牵动资本市场神经的再融资风潮。而资本约束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够防止银行持续出现以资产扩张倒逼资本补充的现象,而且有助于发挥银行业对资本市场的“稳定器”作用。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光大银行(微博)董事长唐双宁在提案中指出,新监管标准对各大中小银行的资本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为了满足信贷投放需要,银行必须不断补充一级核心资本,在内源补充不足的情况下,只能向资本市场求援。
但不容忽视的是,“短期内股票市场无力承受银行巨大的再融资,不利于资本市场稳定。”唐双宁称。
本报记者统计发现,银行板块占A股市场的权重约为38%,可以说,银行股的涨跌将直接影响大盘涨跌。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由于银行近年来不断进行再融资,虽然其利润上升较快,但增资导致每股收益被摊薄,因此使得银行股价上涨乏力,对A股市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不过,今年银行再融资对于资本市场的冲击将大大减小。银监会主席尚福林透露,今年贷款规模要增加,银行肯定要补充一部分资本金,但由于去年盈利状况比较好,目前银行内源性补充资本金的能力比过去强了。
“整体上来看,今年银行再融资的数量不会太大。”尚福林说。
本报记者也从多家银行获悉,尽管今年不少银行仍有发行金融债的方案,显示金融机构对资金依然有需求,但定向金融债和次级债为主的融资方式将成主力,而这种方式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不大。
光靠降低分红比例行不通
银监会相关人士坦言,在促使银行持续进行再融资的诸多因素中,贷款增长所引发的资本消耗,始终是个难以绕开的硬约束。而现实是:经济发展又离不开贷款增长。
“在无法改变这种消耗资本的业务模式之前,必须找到一套与之相呼应的补充资本金机制。”上述人士说。
于是,内生性补充资本金被视为成本最低的解决方法,降低分红比例成最主要方式。
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大股东,中央汇金公司连续两年同意几家大型银行降低分红比例。截至目前,分红比例已降至35%,通过这种增加利润留存的方式为大型银行增加了部分资本金。但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指出,分红比例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已经不大。
这意味着,提升银行的内生性资本不能光靠降低分红比例,而需考虑建立一套补充资本金的成熟机制。
尚福林近日表示,目前正在协调有关部门,希望银行能够增加内生性补充资本金的来源和数量。同时,银行还可以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补充资本,以减轻对资本市场的压力。
“以后要发展内生性融资,就要利用银行盈利能力比较好的时候来补充资本、提高拨备、核销坏账,或者可以考虑搞定向增发。”
全国政协委员、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建议,如果是上市银行,未来还可以跟证监会探讨,是不是可以搞一些优先股。
多发展表外业务 积极研究资产证券化
放贷业务本身是一项资本消耗的业务,但以银行目前的业务结构看,很难改变这种以资本消耗型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不过,尚福林还是要求银行提升资本管理的前瞻性。
所谓提升前瞻性,阎庆民透露,就是要多配置一些“轻产品”,减少对资本的侵蚀和占用。
通俗地说,就是多发展表外业务,如服务、中间业务等,在更多盈利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在能够为银行带来资本补充的表外业务中,资产证券化和信贷资产转让最受市场关注。
阎庆民坦言,资产证券化的最主要作用是能够改善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当然也有部分减轻对资本冲突压力的作用。
“目前资产证券化的试点仍然在暂停状态,但银监会将积极研究资产证券化的有关问题,未来如果要推行,可能会采取先行试点的方式。”阎庆民透露。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微博)建议重启银行资产证券化,使得银行从贷款人变为管理人,这样可为资本市场留有一部分空间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