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频频增持折射产业资本信心

  □本报记者 刘兴龙

  在A股市场运行中,产业资本的增减持行为往往折射出其对资本市场价值判断的某种信号。在货币紧缩背景下,产业资本通过“套现”获取资金的减持行为一度盛行。不过,随着近期股市持续缩量回调,大宗交易溢价成交和大股东增持公告均大幅增多,产业资本重拾看多信心的信号渐趋明朗。在不少产业资本看来,地量之下的地价似乎就在眼前。

  首先,上周大宗交易市场的折价率为0.78%,较前一周的6.68%大幅下降,大量蓝筹股出现溢价成交是促使折价率收窄的主要原因。统计显示,在上周大宗交易成交的77只股票中,21只为溢价成交,几乎全部是大盘蓝筹股,金融服务行业无疑是溢价成交的主角。

  实际上,自2008年证监会出台关于规范减持行为的《指导意见》之后,伴随着大小非股东交易额的增加,大宗交易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如今已经成为产业资本的舞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大宗交易系统成交总额为691亿元,上市公司公告显示,因股东增减持产生大宗交易金额合计315.53亿元,占比45.66%。可以说,大宗交易市场的成交数据反映了产业资本的多空心态。

  其次,三季度以来已经有20家上市公司先后发布了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的增持公告,累计公告增持额达11.25亿元,占同期股东增持额的比重为46%。从上市公司类型来看,主板公司占多数,这与目前的市场结构相吻合,主板股票估值偏低,更加适合作为产业资本增持的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资本+高管的“合唱”行为正在成为新的增持模式。

  8月11日,中国南车大股东承诺将到期解禁的限售股自愿锁定三年,8月16日包括董事长赵小刚在内的13位高管集体购入中国南车股票;7月12日,中国北车大股东增持股份410.70万股,并披露了为期一年的增持计划,9月6日董事长崔殿国等9位高管集体购入股票。

  在产业资本看来,增持是一种市值管理工具,偏低的股价会打击投资者信心,并会增大再融资的成本和难度,对于公司长期发展不利。在投资方面,基于长期投资目标,产业资本并不在意短期的市场波动,而是更加看重股票价值是否被严重低估。

  从整个A股市场角度来说,虽然产业资本增持规模可谓是杯水车薪,并不会对市场走势产生直接影响,但增持行为却传递出股票价格严重偏离内在价值的信号。回顾2008年,沪综指从5261点下跌至1664.93点,低迷的股市就引发了大规模的股东增持浪潮,后来股市走出一波长达10个月的大反弹。

  目前,成交量低迷成为制约A股市场走强的重要因素,在调控政策短期内难以放松的情况下,产业资本态度的转变无疑会带来积极意义。从短期来看,产业资本趋向于看多会使套现行为减少,减轻二级市场的资金压力,新增资金的流入有助于大盘止跌企稳;从长期来看,将有利于促进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价值的重估。只有估值重新走向价值回归,大盘才能够真正由弱转强。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