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沟通管理层:两会最应力推IPO重启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9日 00:20  投资者报

  投资者报 (评论员 邓妍) 议论了十年的创业板,依然是今年“两会”的热点。只是不同的是,目前看来,创业板的启动似乎会先于主板IPO(首次公开发行)重启。

  其实,在我们看来,创业板应该放在IPO里面一揽子考虑,因为二者对于恢复股票市场最基本的融资功能异曲同工。但对于后者,似乎各方面都不看好,从监管层、券商到投资者等市场各级主体,心中都存有恐惧。这里面无疑有很大的误解。

  首先,政策思路上的误解是主要的,因此,我们非常期待“两会”期间对此能给予正确理解。此外,从目前市场情况看,如果重启IPO,新股发行价格反而会更适合投资者。市场人士常说上市公司当前的价格有泡沫,且泡沫往往是从IPO就开始了,照此逻辑下推,新一轮股票市场制度建设的启动,就应该从IPO开始挤泡沫。

  流动性悖论探寻

  半个月前开始的信贷资金是否流入股市的争论似乎仍未结束,且有进一步高涨的势头。从券商报告既有“流动性不足是伪命题”,又有“流动性不可持续”等针锋相对的论题,足见交锋之激烈。

  好在尘埃未定时,央行已高姿态表示将力挺商业银行放贷释放流动性,这无论对于实体经济还是股票市场,都将起到纾解经营者、投资者紧张神经的功效。

  但这是否意味着企业资金困局就能得以改善?

  不然。从目前银行贷款流向看,多数仍倾向于大型企业,比如,我们看到各家银行陆续推出的并购贷款,几乎都锁定在宝钢集团等公司,中小型企业前受银行贷款无门、后受股票市场融资无果的双重压力,处境依然艰辛。

  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串鲜活的故事:一位汽车销售员以大概400万元当掉了他在上海市区里的房产,以确保有足够财力来维持他的企业;一位地产开发商用他未售出的资产抵押到一笔紧急贷款来确保其银行资金;一家建设公司的经营者甚至当掉了他的一幢别墅来支付工人的薪水。

  这似乎带给我们一个流动性的悖论:因为流动性不足,从而导致各层面的资金都显得紧缺;而因为资金紧缺,IPO根本就发不出去也就索性不发了。

  实际上,股票市场当前的流动性并不存在问题,老投资者都知道一句俗话,“中国股市不缺流动性,只要有行情,钱滚滚的就进来了。”真正的问题在于,疏通流动性的渠道不通畅,比如IPO、再融资的关停。

  重启IPO关键要素具备

  从监管者和投资者角度考虑,之所以对IPO重启有担忧,无非是一直以来认为IPO是股市下行的因素,甚至会偏激地认为,倡导IPO的言论就是砸盘子。因此,要想重启IPO,股市就得有一定的热度,流动性也要比较充裕,交易者要多。

  目前的市场是否具备这些条件?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从天相投顾的研究看,新股上市当天对市场行情的影响没有必然关系,相反,大盘走势决定新股上市头一天的价格走向。这意味着,单纯认定IPO是来砸盘子不那么站得住脚。

  此外,在流动性和股市热度层面,我们注意到,最近新开股票账户、基金账户的数据不断攀升,仅2月新增股票户就高达152.8万户,创下2008年3月以来的最高值;同时,沪深两市交易额近期也创下天量,仅3月4日股指大涨当天,就有237.2亿元资金流入。

  我们还可进一步分析市场最大的机构力量基金手中的资金状况。

  据Wind统计显示,自2008年11月股市反弹以来至今,已有87只基金发布分红公告,其中既有偏股型、债券型基金,也有封闭式基金,且实施分红的偏股型基金多是在2008年发行的次新基金,诸如银华领先策略基金等一大批次新基金都在实施成立以来的首次分红。

  同时,在2月下旬市场的调整行情中,根据国都证券对基金仓位的测算,基金并未因市场震荡减仓,相反,其仓位还略有增加。这些迹象都意味着机构投资者手中现金流充沛。

  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

  在我们看来,中国的经济要恢复,需要某一块市场的活跃来带动,因此,激活股票市场的各个细胞十分重要。

  试问,企业如果在股市上都融资不成,还能在什么地方融资?

  如果一个最明确应该可以得到融资的市场都无法实现融资功能,而只能变成计划经济、政府审批,给你项目才可以融资,这样的畸形市场状况相信是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

  我们不希望看到IPO越来越成为一个市场调控的筹码:当牛市时,毫无节制的狂推新股发行;当熊市时,所有IPO不问缘由全部终止。我们希望监管部门在考虑市场维稳的前提下,要先考虑市场基本功能的维持,借助IPO来实现股市打压、促涨的功能是错误的。

  美国股市最近连创新低,但在熊市中依然成功实现了近期的最大一单融资。汇丰银行3月2日也宣布要通过增发再融资177亿美元,当天虽然股市下跌了一些,但汇丰仍可能增发成功。

  海外市场的现实案例告诉我们,市场经济的一个理论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一样行得通——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

  向股市注入好公司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现在如果推出IPO,其定价对于投资者来说反而可能是好事,因为拿到合理定价的可能性很大,而不会像前两年高定价的公司基本全让投资者套牢。

  我们对前两年牛市背景下的IPO情况统计显示,2006年共发行了71只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24.4倍;2007年发行了120只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29.9倍。不论公司质地如何,新股无不以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高市盈率发行,且上市首日必狂涨,有的甚至涨幅高达500%~600%。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能一手疯狂圈钱,一手抛售大小限套现,苦的是二级市场众多接盘者。最典型的莫过于中石油,从48.46元下探至最近的11元上下,跌幅近80%。

  反过来看现在的市场状况,此时发行股票很可能只能发到七八倍市盈率,而放眼当前的A股已上市公司,依然难寻七八倍市盈率的公司。

  在我们看来,IPO不应该是砸盘的力量,而是向股市注入好公司的过程。

  以往大家对企业无限融资很有意见,但这是治理责任的问题,管理层、企业公司不好好干活,将钱玩丢了,这与制度问题是两回事。一个是企业内部问题,一个是市场问题。我们鼓励IPO,并不是要无休无止地从投资者的手中圈钱,管理层如果忽略信托责任,搞得不好,就应该更换管理层。

  回过头再看看2007年市场的状况,当前的IPO市场与那时正好是一种极端对比,那时候,全社会好像变得富得不能再富,我们希望监管部门能在两个极端中寻找平衡点,而具体到公司的IPO上,应该给券商、公司充分的自主权。

  尽管我们深知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新股审批权力移交交易所也十分重要,但我们并不想现阶段对此就着墨太多,如果连IPO重启都谈不上、市场最基本的融资功能都难以恢复,畅谈其他改革,只能是天方夜谭。

    相关专题:

    新股频道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