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飞
创业板储备项目不是没有,而是太多了。尽管推出创业板还没有实质性的动作,但僧多粥少的局面或难以避免。 《第一财经日报》昨日从部分活跃的创投机构了解到,在中小板排队且手中有10个左右项目的机构不在少数,而这些机构手里达到创业板门槛的拟上市企业则更多。
达晨创投副总经理邵红霞告诉记者,达晨去年投资了19个项目,目前有8个项目拟在中小板上市,其中有2~3个也有在创业板上市的意向。“去年9月以后,中小板就没有新股发行,我们现在非常关注创业板何时推出。”邵红霞说。
“我们这里从新能源,到互联网,再到农业的成熟项目都有,准备申请在中小板上市的有5~10家,但你要问我哪些能上创业板,还真不好说。”南海成长基金执行合伙人、深圳同创伟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伟鹤对记者说,“关键是创业板没有具体的政策出来,不确定性的东西特别强。”
在郑伟鹤看来,投资机构和拟上市企业急于了解的问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首先是按照去年征求意见的创业板管理办法草案所设定的门槛,符合条件的上市项目相当多,监管部门在进行审核时依据什么标准来把关?业界的共识是创业板应支持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商业模式创新和国家的产业政策,但这些原则细化落实起来却需要大量工作。
邵红霞则对记者表示,盈利指标对于已有的创业板储备项目来说早已不是问题,更重要的是持续、稳定的盈利能力。“我们希望把未来3到5年内都能稳定保持30%增长的项目推到创业板。”
其次是对于拟上市企业来说,中小板与创业板如何选择也左右为难。在中小板排队尽管漫长,但也有明确的预期;而创业板虽然可能是更快捷的上市途径,却因不确定性多而难以把握。
除了以上的近忧,郑伟鹤对创业板也有远虑。“创业板的上市门槛低,但是交易门槛却会被提高。机构投资者对创业板是不会有太大兴趣的,如果把中小散户都挡在创业板外面,那么市场活跃度就不会高,这也会影响上市公司今后的再融资。”郑伟鹤说。
优势资本总裁吴克忠也有类似的担忧。“国内证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还是不够,缺少创新的融资工具。我担心一些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实现一次融资之后,因为缺乏后继的融资,反而被扼杀了。这也是虽然创业板即将推出,但一些外资创投在发行人民币基金方面仍然有顾虑的原因。”
相关专题: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