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证监会一统债市 牛熊转换企业融资股改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22日 21:33  华夏时报

  证监会草船借箭一统债市

  引入上市银行做大场内债券市场规模 牛熊转换企业融资股改债

  本报记者 金水 北京报道

  2008年是股票市场的熊市,却是债券市场的牛市,监管层借牛市加快了债券市场建设的步伐。

  2009年1月19日,中国证监会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出通知,上市银行可以向证券交易所申请从事债券交易,试点期间,在证券交易所固定收益平台,从事国债、企业债和公司债等债券品种的现券交易;证券交易所应向相关商业银行提供债券专用席位和相应的技术支持。

  一位熟悉管理层的市场人士透露,证监会希望引入大块头的上市商业银行活跃交易所的场内债券交易,启动债券市场融资,服务于经济增长保八。

  2008年,债券市场走出了火爆的牛市行情。据天相投顾统计,2008年第四季度多数债券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达到5%。据WIND统计,上证企业债指数从2008年1月2日的113点上涨到2008年12月31日的132点,涨幅接近17%;上证国债指数从2008年1月2日的110点上涨到2008年12月31日的121点,涨幅达到10%。

  在信达证券研发中心总经理吕立新博士看来,债券市场的牛市让管理层加快了债券市场建设步伐,而这是多层次资本市场规划中的一部分。“未来的债券市场应该以交易所的场内债券市场为中心,因为只有这个市场可以让自然人和法人都参与,而银行间债券市场局限于少数机构投资者参与,普通投资者根本无法参与。”吕立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建立统一的债券市场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司副司长陈祖新对此不愿作过多评价。

  “为了方便企业债券融资,央行已经取消了原来发债要求净资产不得低于5亿元的规定。”信达证券债券分析师李建朋告诉记者,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无异于打开了一扇发债融资的大门。

  证监会盘算“蛇吞象”

  场内债券市场提速

  证监会的如意算盘是引入上市银行这一债市超级主力机构,做大交易所主导的场内债券市场规模,然后,推动企业发债融资,服务于2009年国民经济增长保八的重任。但上市银行也是一个市场运作的上市公司,需要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证监否可能“剃头挑子一头热”呢?

  其实,早在2008年12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金融三十条就明确提出推进上市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试点,这是自1997年禁止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以来,上市银行12年之后重新获准进入上海和深圳交易所债券市场。

  国海证券资产管理部总经理王书旭终于看到一扇门向他打开了,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一直不能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如今,交易所主导的场内债券市场正成为政策鼓励发展的新方向,很多大型的债券比如国债、地方债、重点项目债和公司债等都会选择场内场外两个市场同时发行,王书旭感觉不用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今后通过场内交易市场就可以完成债券资产配置。

  据WIND统计,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规模达到37万亿元,而沪深两市债券交易规模仅仅2200亿元,银行间债券品种多达200个,给机构投资者很大的选择余地,而交易所的场内债券市场仅占3%。

  在吕立新看来,商业银行是债券市场当之无愧的主角,成为左右债券交易市场的最重要机构投资者,银行间债券市场老大地位短期内很难改变,交易所债券市场规模毕竟太小了,蛇吞象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第一步是先开始融合,但离建立统一的债券市场还很远,毕竟这涉及不同的监管部门,很多问题比较敏感,这也很难说是商业银行愿意就可以的。”吕立新说。

  “银行间场外债券交易市场的特点就是商业银行、基金和保险等大机构云集,能承接巨无霸的债券发行,特别是国债、重大项目债券融资和金融债的发行主渠道,弱点就是银行间场外债券交易不活跃,流动性比较差;交易所的场内债券市场交易比较活跃,流动性比较好,但缺少银行这样的超级主力机构,市场规模很小,能承接的债券发行规模也比较小。”王书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交易所债券已经存在泡沫了,很多企业债已经透支一年的收益,交易所的品种比较少,可以选择的投资标的不多。”王书旭说。

  “草船借箭”引出

  债券市场新机会

  自从2008年9月17日,证监会发审委批准最后一家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IPO以来,已经有近4个月没有审批新股发行了,而新股发行制度也在2009年酝酿一场变革。

  “股市融资功能已经基本丧失,排队IPO的企业已经超过600家,而银行信贷主要争夺的是国家支持的大企业和大项目。”著名金融专家汪康懋教授说,拯救经济,首先要救企业,国有大型企业可以获得政府的注资,债券市场重点要支持企业融资,尤其是中小企业,而不仅仅作为国债、地方债和国有重点项目债的一个交易平台。

  “大股东都支持上市公司发债,而不希望发股稀释股权,发债成本很低,至少低于公司内部收益率,这样不占用资本金就可以获得差额的收益。”王书旭说,“要发展债券融资,就要活跃债券交易,壮大市场规模,而这些都离不开债券市场的超级主力机构——拥有庞大资金规模的商业银行。”

  “上市银行很愿意进入交易所的场内债券市场,毕竟交易所的企业债和公司债利率都比较高,增加了银行资金新的投资品种,交易方式比较灵活,可以集合竞价交易,也可以协议交易,而银行间的场外债券市场只能是点对点的交易方式。”一位上市银行的资深专业人士透露了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心态,“交易所的场内债券市场品种少,规模小,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影响很小,目前对商业银行来说还是一个鸡肋,不过,未来前景很不错。”

  自1997年开始,商业银行就禁止进入交易所的场内债券交易市场,原因就是因为当时银行违规资金借道债券市场进入股市。如今,会不会重新引发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呢?

  “这次不可能导致银行资金违规借道进入股市,上市银行进入交易所的场内债券市场只允许做债券交易,不能做债券回购,另外,券商都已经实行第三方存托管了,银行资金不可能进入股市。”上述资深银行业人士这样回答记者。

  眼前,最麻烦的是处于过渡阶段,商业银行需要适应两套监管模式,银行间债券市场结算托管的机构为中央国债登记公司,而交易所债券市场结算托管的机构为中央证券登记公司,归属证监会和银监会两个部门监管。

  “尽管这次联合通知中提到的重要一条就是今后双方准备联合建立应对未来市场的监管模式,但是,要建立统一的债券市场和监管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位市场人士说。

  汪康懋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去,商业银行长期依赖债市,存在严重问题,存款大部分都用于购买国债、大型企业债和金融债等享有国家信用的债券,也不用费心去给企业放贷,这样下去,经济增长的压力就越来越集中到政府头上。”

  中石油回应高盛:唱空切勿没谱

  2009年有望带动A股反转

  本报记者 宁国强 北京报道

  近日,高盛的一篇“高度看空中国石油”的研报在市场引起波动,并引发一轮估值之争。在中国石油(601857.SH)这只备受争议的股票进入申银万国、中信证券海通证券等国内机构的推荐名单之后,以高盛、大摩为首的国际投行也站出来发布了截然相反的评级报告。

  其中,高盛的报告从大宗商品价格走向以及中石油业绩情况等方面推测,对中国石油A股和H股12个月的目标价格分别下调到5.85元和4.1港元,与当日公司A、H股的收盘价相比均有近42%的下跌空间。

  受此影响,上周中国石油H股暴跌12.82%。不过这份研报对A股中石油的影响较小,它在公司及国资委相关利好的背景下,通过部分机构主力资金的力挺,成为引领沪深大盘明显回暖,收出一根周阳线的关键,本周中石油走势仍然稳定,截至发稿日,A股中石油报收于10.50元。

  截然不同的判断让市场目瞪口呆。信达证券石化行业分析师郭荆璞表示,国外投行对中国石油下调估值,主要原因是对原油价格的估值下调。

  对于高盛这份研报,中石油一位内部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回应表示:“研究机构看空股价不能没谱,也不应为利益所驱。”

  中石油质疑高盛唱空目的

  在《华夏时报》记者的采访中,高盛北京方面联络人此次并未就这一研报提出进一步的回应,亦未向本报提供该研报的原件。

  中石油一位内部人士则就此事件向记者表示:“高盛说的就准吗?看高油价200美元一桶的是它,现在来唱空的也是它,现在这么急着看空我们公司股价,其中有什么利害所在,我们就真不知道了。”

  事实上,高盛1月9日发布这一研报,恰逢中石油10日召开的“国脉万里行总结汇报会”。据悉,中石油集团总经理、党组书记蒋洁敏在会上对2009年的油气产量提出了要求。他说,2009年中石油应力争实现油气总量年均5%左右的增长,把国内油气勘探作为重中之重。

  分析人士认为:“高盛、花旗等投行对于大盘指标股以及中国股市下一步走向的看法,与以本土券商为代表的部分机构看法已经出现了分化,高盛等海外投行已经在低价抛售数年前购入位于北京、上海等地的楼宇。这表明,高盛和花旗等相关投行可能再次出现严重的资金紧张问题,进而迫切需要从包括中国在内的市场抽出一部分现金。”

  一位私募人士表示,高盛很有可能是故意唱空,然后买入,这是国外投行的老招数了。从国内方面看,短期内石油仍是国家的命脉,部分券商会买入中石油,自然也就不希望其下跌。此外,他认为高盛对市场的影响也只是短期的。

  2009:不会大跌,亦难大涨

  自中石油暴跌以来,不断有国资委等政策面的声音传来,认为中石油“股价偏低”有损国有财富的总量。

  “中石油在A股的地位很重要,A股市场不希望它有大的动作,不会大跌,大涨也是很困难的。”一位基金人士告诉记者,“A股诸如融资融券等制度出来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该股A股走势,不排除借中石油债券卖出,再买入。”

  “本轮行情运行至今,已经出现行情从中小盘股试探性地向大盘股转换的迹象。当然多空双方争夺的焦点又不局限于石油股,其他金融股,如证券和小银行甚至创投概念也是目前的热点。”中信证券某策略分析师表示。

  一些比较乐观的分析师认为,中国经济可能于二季度便出现V型反转。如野村证券高级经济学家孙明春认为,如果不是严冬的季节因素,中国经济可能还要更早些出现反转。因此该公司才着重推荐预期明朗、管理成熟的大盘股。

  但是,据记者早先采访到的情况,中石油抄底海外原油市场却出现了储油困难的情况。一则石化双雄手中的储油能力有限;二则储油成本也有上升迹象;三则如果成品油销售不旺,也会加大公司经营压力。以上因素目前被认为是中国石油等相关公司抄底不畅的暂时困难。

  谢国忠:我从没有看空中国

  本报记者 贺江兵 北京报道

  这几天,谢国忠的“心里颇不宁静”,缘于他的中国国籍被无端改成美国国籍,《华夏时报》记者用单位座机打他电话一直不接听,于是,记者用自己的手机打(他曾给记者打过手机),响两下他就接了。

  “我从来没有看空过中国经济,我看空过东南亚、欧美和韩日。我只是在A股泡沫形成后提示过风险,并说合理点位是2500点。其他点位不是我说的,时间是2007年11月,我第一个跟你说的,可是你怕挨骂没写出来,我才对别人说了。我说的都是这个点位,至今没变。”谢国忠对本报记者说:“看空股票并不是看空中国经济,中国的A股不能正确反映中国经济。”

  谢国忠对亚洲金融危机、香港房价跌一半、石油跌至30美元、美国和世界经济衰退、花旗一分为三、A股跌至2500点等大势预测一般都是提前两年。

  说真话是要付出代价的,他2006年曾说新加坡金融机构帮助海外贪官洗钱,导致离职,去年爆出的陈水扁通过新加坡金融机构洗钱案,证明谢国忠说的对。

  从来看多中国

  看空欧美韩日

  《华夏时报》:有媒体指责你是“空军司令”,一直唱空中国经济,你接受采访时说过吗?

  谢国忠:什么是唱空?我不赞成用这个词,应该是对经济的一个预测,对经济发展前景看好,勉强可以称作看多;反之勉强叫看空吧。

  我从不唱空任何经济体,我希望大家都很好,对于中国经济我更希望它好。对于美国经济,我只是前几年发布报告预测到其在2008年衰退,这不是我希望的,我也希望美国经济能好,这对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出口企业有很大的好处。

  我从来没有希望人家不好过,说我“唱空”,不是事实。

  在我看来,1990年,从我在世界银行工作以来,我从没看空过中国经济。我在上世纪90年代初看空过东南亚。本世纪我看空过美国,并在2005年和2006年连续发表我的观点,美国将在2008年衰退,接着是日本和欧洲。

  《华夏时报》:你真的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吗?

  谢国忠:怎么说呢?我对中国乐观,对美国悲观。中国勤劳,善于积累,一个表现是积极储蓄,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金融灾难。美国刚好相反。

  所以,我选择留在中国居住,做中国公民,我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

  世界会越来越好的,人均寿命在不断提高,科技不断创新,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有人说,我们现在很多人还在发牢骚,还在生气。我要说,那是因为我们有时间生气和发牢骚,二三十年前,你连吃的都没有,为生计奔波,你哪有时间生气?这就是社会进步,解放了生产力,节省了时间,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当然,也有充裕的时间去生气。

  我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资产价格过于膨胀的时候的确很悲观。

  但是,经济问题只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对其他问题的看法是比较乐观的。

  大摩错杀谢国忠

  2006年谢国忠发布的一份内部电子邮件直接导致他的离职,邮件说,新加坡金融机构为海外贪官洗钱,摩根士丹利为息事宁人让谢国忠“辞职”。现在看来,谢国忠并没有错,2008年爆出的陈水扁案正是通过新加坡的金融机构将赃款汇往其子陈致中、儿媳黄睿靓瑞士账户的,时间恰好是2006年前后,目前他们已经认罪。

  说真话丢了饭碗,但是,谢国忠并没有接受教训,在股市6000点时,2008年初某证券周刊邀请了15位“经济学家”预测A股,说2008年底最高的是13000点,最低、最保守的是6700点,谢国忠说2500点,当然会挨骂。

  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在其博客中写道:“虽然谢国忠也算是一个名人,但是其实处于弱势。很多人会因此而记得他是美国公民,至于他的声明,对于很多人来说,肯定没有副总编辑的文章来得震撼和过瘾,所以关心的人不会太多。我建议他在自己的博客里面发表声明,也算是一个澄清的方法,结果他很无奈地告诉我:我没有写博客。”

  据本报了解,很多网站的“谢国忠”博客都是以他的名字发文章(管理员不是谢),只要有谢国忠言论都收入其中,很多文章并不是谢国忠写的,很多“谢国忠”博客的言论也不是他的。这也是大众误会谢国忠的主要原因之一。

  《华夏时报》:那么,你发布观点主要通过哪几个媒体?

  谢国忠:在香港《南华早报》、《财经》杂志我撰写专栏文章,接受采访最多的是凤凰卫视和你。其他媒体我说得很少,有些媒体根本没采访我就说是我说的;还有记者给我打一个电话,然后,把他(她)的观点说成是我说的,太多了。然后就把这些本不是我的言论转到“谢国忠”博客。那都不是我的博客,我没博客。(记者注:有很多记者在未采访谢国忠的情况下,把“谢国忠博客”中的话当成谢的言论写入新闻,谣言就这样形成了。)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