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侯捷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用这句话来形容目前的中国证券行业再恰当不过。就在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重创、国际知名投行接连壮烈“牺牲”的时候,国内券商却能独善其身,这不能不归功于5年前开始的一次行业内重大的制度性变革。正是这次变革,使得整个证券业的经营状况、财务指标、经营理念和监管思路都发生了革命性改变。
5年前的这场变革,起因于2003年8月证监会召开的“证券公司规范发展座谈会”。
据统计,当时全行业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缺口640亿元,违规资产管理1853亿元,挪用经纪客户债券134亿元,股东占款195亿元;超比例持股99只,账外经营1050亿元;84家公司存在1648亿元流动性缺口,其中34家公司的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证券公司的风险已经严重危及证券市场安全,情况十分严重。
座谈会上,中国证监会提出了对券商提出了“三大铁律”,即严禁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严禁挪用客户委托管理的资产,严禁挪用客户托管的债券,直接促成了监管部门关于综合治理的决断。
2004年8月,证监会召开专题性的全国证券监管工作座谈会,在证券监管系统内全面部署和启动了综合治理工作。
此次券商综合整治最主要的部分便是要化解以及处置券商历史遗留风险问题。监管部门通过强力督促整改和处置那些“问题券商”一般分两步走。针对大型券商,主要对其理财业务进行清理,勒令那些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挪用客户债券的券商进行资金返还。而一些小规模的券商则长期被其大股东当成“取款机”肆意挪用资金,监管部门主要针对股东占款、超比例持股等长期积累形成的巨大风险进行处置。
2007年8月,历时三年的证券行业综合治理圆满收官。经过这次暴风骤雨的洗礼,证券公司按期实现了既定的各项主要目标,取得了显著的七大成果。
一是有效化解了历史遗留风险。通过强力督促整改和处置高风险公司,证券公司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违规资产管理、挪用客户债券和股东占款、超比例持股等长期积累形成的巨大风险在全行业得以化解,流动性缺口问题全部解决,账外经营已全部清理或纳入账内反映。
二是平稳处置了一批高风险公司。综合治理期间,累计处置了31家高风险公司,清理账户1153万个。在处置高风险公司同时,指导、支持有关方面对27家风险公司实施了重组,使其达到持续经营的标准。
三是集中改革完善了一批基础性制度。包括推进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新国债回购交易制度,新资产管理和自营业务相关制度,实施证券公司信息公开披露制度等。
四是进一步健全了法规体系和监管机制。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起草了《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和《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陆续制定、修改了一批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完善和强化了对证券公司的监管机制。
五是积极推进了证券公司的业务创新。截至今年5月,16家优质公司共推出33只集合理财产品、8家公司试点了9只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部分公司在香港设立或收购了证券经营机构。此外,还启动了证券公司QDII和直接投资业务及融资融券试点。
六是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截至去年9月,19家公司被责令关闭,7家公司被撤销,4家公司被撤销业务许可,14家公司和9家营业部被暂停业务,一批涉嫌刑事犯罪的公司及其责任人被移送公安、司法部门调查。
七是全面锻炼了监管干部队伍。综合治理的实践有力深化了证券监管干部对证券公司有效监管的认识,锻炼了监管才干。
经过这几年的综合治理,证券行业历史上存在的问题和遗留的风险基本解决,全行业面貌为之一新。不仅证券公司财务上的漏洞或者长期遗留下来的缺口全部填满,同时,2006年以来证券公司扭转了2002到2005年连续四年整体亏损的局面。截至去年年底,全行业106家公司总资产达到17337亿元,净资产达3443亿元,分别是2003年底综治之前的354%和282%。去年全行业实现净利润1307亿元,104家公司盈利,各项财务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历史最好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有力推动了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为证券公司常规监管工作的开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Topview专家版 | |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点击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