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消息人士称股指期货时间表12月推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7日 02:39  华夏时报

  王兆寰

  据了解,对于融资融券,目前中信、海通等大型券商已做好准备,但因上海几大券商的准备工作未完成而延后至10月推出,其中融资业务或将先行一步。

  对于中国股市而言,能够承担双边交易机制的工具主要包括两种: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但是,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深化,加快推出股指期货的步伐很有可能就此放缓。融资融券将不得不承担此项制度创新的重任。

  在“9·18”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联合出手后,下一张“救市牌”如何出成为市场聚焦的重点。

  日前,《华夏时报》记者独家获悉,呼声高涨的融资融券本来计划在9月19日左右就推出,但是由于上海几大券商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因而向后延迟。

  除此之外,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高层已要求各有关部门将市场利好择机逐一兑现。

  “融资融券有望在金秋十月推出,其中融资业务可能比融券业务先行一步。”一位消息人士告诉记者。“而股指期货时间表将会在12月推出,计划2009年3月份推出。

  券商股井喷

  融资融券始终被市场认为是管理层下一步救市的最直接的措施。

  9月初,证监会曾就《证券公司业务范围审批暂行规定(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明确了融资融券具体业务申请流程。融资融券“呼之欲出”。

  25日,市场有消息称,融资融券业务有望在国庆后提交方案,“T+0”试点同时推出。受此消息刺激,券商股集体暴涨。其中,中信证券海通证券两家涨停,其余券商股涨幅也都超过9%。

  中信建投策略分析师陈祥生告诉记者,融资融券出台对市场构成利好,对券商板块特别是龙头券商的积极作用明显。但是,基于业务资金量有限,标志性意义更大于其实质意义。

  有消息称,中信、海通与建银投资曾作为试点,目前,试点规模可能扩大,前两批试点券商甚至可能达到近10家。

  值得注意的是,权重股领衔本轮市场反弹作用显现,而在权重股中,券商股的崛起更是成为领军人物,整体累计涨幅已经超过30%。

  “尽管如此,目前来看,经过连续炒作后,券商股短线涨幅不小,后市随时将出现调整。”一位券商分析师如是说。

  26日,券商板块出现回调,除国金证券补涨3.43%、中信证券涨0.52%外,其余券商股都为绿盘,太平洋大跌4%,国元证券宏源证券东北证券长江证券的跌幅都在3%以上。

  “融资融券本身的佣金与利息收入将增加券商收益,但是如果投资者大量融券做空,反而给市场构成利空。” 陈祥生直言。

  利好逐一兑现

  反弹似乎来得更猛烈些。

  25日,沪市放量一路走高,盘中收复2300点关口。TOP系统最新数据显示,9月24日机构资金继续净流入12.03亿,累计3个交易日净流入147亿。但流入额较前两个交易日大减。

  “市场随后的走势将再次取决于政策的走向,如何保温将是重中之重。”多位市场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据外电报道,中国证监会早些时候向国务院提交并请求允许保证金交易和卖空交易的计划,即融资融券计划。目前已获国务院正式签署同意。

  中国期望通过上述制度提振市场交易,以防止在政府机构回购股票促进市场回弹之后,“前功尽弃”,重新出现进一步下滑。

  对此,《华夏时报》记者致电证监会,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没有听说该消息,正式发布的消息以官方网站为主。

  据了解,对于融资融券,目前中信、海通等大型券商已做好准备,但因上海几大券商的准备工作未完成而延后至10月推出,其中融资业务或将先行一步。

  对此,渤海证券认为,目前,中国股市太需要双边的交易机制和多空双方的平等博弈,建立双边的交易机制是改变中国股市的盈利模式和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制度变革。

  对于中国股市而言,能够承担双边交易机制的工具主要包括两种: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但是,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深化,加快推出股指期货的步伐很有可能就此放缓。融资融券将不得不承担此项制度创新的重任。

  然而,中国证监会期货部副主任彭俊衡日前在上海表示,证监会未来对商品期市新产品的发展思路是:在做深做精现有期货品种的基础上,继续推动期货产品创新;稳步推出商品期货期权产品,研究商品指数等创新产品。

  “股指期货的推出管理层将会择机而定,目前市场调整基本到位,推出时间较以前相对成熟。”一位分析人士如是说,“推出时间就在管理层一句话!”

  “不过,期指的风险相对融资融券较大,管理层多做考虑亦是应该的。”上述人士如是说,“一旦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时间明确,市场底部有望迎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