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证监会新设网络监控办公室 从严监管小道消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3日 10:14  南方日报

  近几天来,虽然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及其所在的单位都已通过不同方式、或在不同场合澄清:“吴敬琏间谍案”之说法完全是子虚乌有的谣言,但是,从最近几天各大网络论坛上网民们的反应来看,要想完全终止这个谣言恐怕还需时日。

  “内幕消息”充斥网络空间

  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位教授看来,此次“吴敬琏间谍案”之谣言,不过是近两年来国内投资市场上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的一个个案。

  他直指,目前,国内大量的资讯——尤其是被官方监管相对宽松的财经类资讯——经由网络平台发布、转载后十分泛滥,“它们要么来历不明、要么观点被掐头去尾、要么完全误传。”伤害了投资者利益,同时也对国家经济运行带来了诸多不必要的麻烦。

  “现在网站上的的什么‘独家披露’、‘市场传闻’满天飞,不知道究竟有多少是可靠的。”同样在国家核心部门从事经济政策研究的贾先生也告诉记者,国家有关方面确实有必要对经济类资讯的传播进行适当的监管,对恶意制造、传播错误该类资讯的行为主体进行惩罚。

  “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不实信息,甚至是欺诈行为,我们密切关注,也对一些非法行为进行了查处。”中国证监会有关人士表示,现在有些网站新冒出很多“财经吧”、网络博客,集中进行有关资本市场的信息传播、推荐股票等。

  “今年以来,证监会对多起利用网络进行证券违法经营的犯罪活动展开调查,目前已有部分结案,其中涉及有投资咨询牌照的机构。”受访的知情人士进而指出,综观被证监会查处该类案件,它们有一个相似的特点,即利用网络做平台——而随着网络更为普及,资讯泛滥之势将可能更难治理。

  建立“监管预判机制”

  面对日渐泛滥、且不断误导投资者的各类网络财经资讯,中国证监会再次发力,着手治理。据知情人士披露,在证监会的办事机构中,新增了一个“网络监控办公室”,目前该办公室已经开始运作。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上述这个暂定为司局级的新部门,今后将更为严密地监控网络各种证券经营信息、舆论动向,以期适时化解因资讯误传而带来的投资风险。

  对于证监会的新动作,常年与经济资讯打交道的国家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博士拍手叫好。

  他说,尤其是最近两年里,伴随着股市大潮的涌起,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经济资讯的需求快速拉升,而与此同时,大量不准确的“消息”、“内幕”、“研究报告”与权威新闻机构的新闻一起,鱼龙混杂,它们不仅伤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而且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

  事实上,对于来自市场各个层面的“小道消息”,证监会已曾多次发出了“严惩不怠”的警告。2007年,证监会还专项查处了以“带头大哥777”为代表的、利用互联网进行非法咨询活动的案件。

  然而,高压之下,大量的非正规、乃至非法资讯,以及各类炒股软件,依然借助网络的巨大平台左冲右突。来自证监会的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正式立案78件,其中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案31件、非法经营证券业务案23件。

  证监会此番成立“网络监控办公室”的做法,与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此前曾一再强调的要“科学建立和完善网络监控平台”互为呼应。在证监会的网站上,记者也发现了尚福林等多位高层人士关于建立“监管预判机制”的指示。

  “权威性”官方报道缺位

  作为证监会建立“监管预判机制”的题中之义,今后,证监会必将进一步加强舆情监测分析,“准确评估舆情变化对监管工作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时掌握媒体动态,及时报送动态信息”。

  此外记者了解到,根据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的另一项指示,我国证券市场近期还将有望建立起证券期货信息传播协同监管机制,并通过加入全国互联网站管理工作协调小组的方式,来完善对谣言和虚假不实信息的监管处置,及时有效处理造谣等严重负面信息。

  受访的专业人士尖锐地指出,就在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发力治理违法投资资讯传播的同时,国家正规新闻媒体在及时、准确地传播、权威解读国家经济政策、市场信息方面却凸显出“缺位”之势。

  和讯网的一位高级新闻资讯主管告诉记者,从他这今年监控新闻的经历看,目前,国内不少正规的新闻媒体在财经新闻报道方面明显乏力,不能为其受众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新闻资讯,这也就在客观上为虚假、谣传类资讯借助网络平台而泛滥提供了可乘之机。

  世华财讯的一位财经资讯编辑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她说,现在国内真正能为投资者提供及时、独到、权威财经资讯的媒体还十分少,广大投资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求助于其他各类被包装得极具吸引力的“内幕消息”、“投资建议”可能性也就更大。

  此外,在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看来,国内大量新闻媒体在财经新闻的报道、传播上做得缺乏预见性,“马后炮”居多,而且对于政策、重要数据的解读缺乏独立的见地、独到的观点,这也就为国际炒家、知名投行的专业人士“制造舆论”留下了方便之门。

  本报驻京记者 郑春峰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