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争夺国内上市资源证券界高层互访变武斗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4日 08:53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杨琳桦 对各证券界来说,每到年底进行互访是正常的,但礼节性的交谈最后演变成了三个证交所官员的武斗场面。 “交易所这种高层次的人士出演‘全武行’,真可谓‘前无古人’!” 很快,这条爆炸性的八卦新闻在圈内隐秘而亢奋地流传开来。 关于斗殴的缘起,流传版本颇显魔幻:当时双方正在讨论一个关于“中国公司上市成本,究竟是去美国资本市场高还是去中国资本市场高”的话题,随后,“有人拍了桌子,翻了酒水……纳斯达克首代对同行破口大骂‘中国灰色成本比美国的正式成本高多了’……最终,桌子差点掀倒。” 通常来说,八卦消息都值得市场人士琢磨。很快,嗅觉灵敏的业内将三个男人间的这场意外解读为是“一个大背景下的小故事”。 “中国经济正飞速发展。”他们说:“事实上,目前世界主要证券交易所针对国内上市资源的争夺,已经到了非常激烈的程度。” 而对中国业绩正呈自由落体的纳斯达克来说,当日其中国首代的失常表现,被圈内解读为是“‘焦虑综合症’中某种症候的体现”——:“瞧,纳斯达克的‘焦躁’已经写在了额头上面!” 门口的野蛮人 平时,在外界眼里,证券投资界人士都有着统一装束——低调、理性、沉稳而老道,决不在公共场合流露出歇斯底里。但如今,在已变得神经过敏的竞争前,这层外衣不经意间被戳穿了。 斗殴发生后不久,2008年1月18日,英国首相布朗在访华行程的首日参与了伦敦交易所北京代表处的揭幕。 这是伦交所除香港之外新设立的第二家海外办事处。布朗试图传递给外界的信息是相似的:北京建立一个长期代表处将巩固伦交所作为中国企业海外融资首选市场的地位。 但这样的漂亮游说,在中国大地上并不只有伦交所一家。 事实上自2007年7月中国《境外证券交易所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多家境外交易所已向中国证监会提出设立代表处的申请。布朗到来前,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已捷足先登,于2007年12月改变原有的设立联络处的方式,正式在北京设立代表处。而港交所北京代表处则更早,设于2003年。 美国著名的金融畅销书《门口的野蛮人》,讲述了一个私募基金如何争夺被收购公司财富的故事。有人说:现在,新型的“野蛮人”已站在门口。 随着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一个已被深刻改变的背景是:世界各大证券交易所都已纷纷从传统“会员制组织”转向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制企业”;而各方争夺背后,是一个浅显的商业逻辑:当他们自身都已成为上市公司时,那么来自利润的压力必然会迫使其为争夺更好的上市公司资源做出努力。 据圈内人透露,证交所的盈利主要来源于一次性的“挂牌费”,及投资者每次进出交易时支付的“交易费”。前者数目与公司股票发行量有关,但基本属于“小钱”,真正的大头是后者——吸引投资者每日大量交易的优质上市公司:“其产出的交易费相当可观。” 而眼下,正是中国概念炙手可热之时。香港嘉富诚国际资本有限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早在2006年,中国企业已创下一年之间99家公司在海外上市的历史新高,比2005年增长41%,融资额突破440亿美元。 “他们将死死盯住中国。”嘉富诚预计,未来的3到5年,这些海外各本市场还将加大力度推介自己。 “情场战役” 事实上,争夺战进入白热化正是从2006年开始的。 “那一年,他们集体亮相的推介会举办了不下十次,”负责海外上市的资深律师马林说,相应背景是两大中外法案的颁布。 《萨班斯法案》是首当其冲者:它使年销售收入在5亿美元以上、在美国上市的海外公司从2006年7月15日起面临更苛刻的监管环境,中国公司海外上市的成本和诉讼风险大幅飙升。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