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上市公司未玩盈余管理猫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1日 06:30 深圳商报

  滥用公允价值计量法操纵利润?调查表明,上市公司未玩“盈余管理”猫腻

  【本报讯】新会计准则引入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有没有像市场担心的那样,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游戏中的一个筹码?答案是否定的。在中国证监会日前召开的全国上市公司财务工作视频会议上,权威人士指出,对新旧会计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2007年一季报和半年报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上市公司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使用上尚属谨慎,并无明显迹象表明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

  与原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由于对一些变现能力强、或者变现可能性较大的资产,可以不再遵循历史成本原则而采用市价来记账,市场担心这一新的计量方法会被滥用,从而引起上市公司净利润和净资产等的剧烈波动。

  不过,对今年一季报和半年报的统计结果显示,该期间内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出现了快速增长,执行新准则对净利润增长的贡献十分有限,净资产变动比较平稳,新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影响不大。从一季度利润表汇总数据看,投资净收益占到净利润的35.39%,但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仅占净利润的5.33%。半年报利润表汇总数据也显示出同样的特点,投资净收益占到利润总额的24.42%,但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仅占利润总额的2.33%。

  上市公司管理层普遍倾向于审慎选择会计政策,尽量避免某些会受关注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例如,从半年报披露的信息看,只有11家上市公司选择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占半年报中所有披露有投资性房地产资产的公司总数的2.21%,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总计127.28亿元,占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总额的15.91%。在这11家公司中,投资性房地产占净资产的比例总体不大,投资性房地产的市价变动对公司影响有限。

  在对长期投资以外的权益性投资的初次分类和计量上,上市公司也普遍采取谨慎原则。大多公司将这类权益性投资归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而非交易性金融资产,从而避免了公允价值变化的影响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之中。实际上,在这一方面,新准则对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的影响较大,但这类公司在上市公司总体中的比重很小,故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影响反映在上市公司总体收益上,变化还是不大。

  权威人士指出,上市公司谨慎选用公允价值,一方面是由于现有经济环境下公允价值使用的条件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很多公司管理层对公允价值模式的认识不足,没有达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的地步,因此对其使用存有顾虑而采取观望态度。上市公司应严格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继续谨慎适度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建立、健全同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决策体系,严禁借助公允价值来进行利润操纵。(上海证券报记者 初一 周罛)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