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悬而未决的红筹海归 王者归来还是牛市终结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3日 20:44  华夏时报

悬而未决的红筹海归王者归来还是牛市终结者


  本报记者 官建益 赖大彬 北京报道

  沉寂,死一般的沉寂。

  7月13日,沪深两市成交量一周内第三次跌破千亿,成为年内第二地量,这与此前动辄3000亿元成交量的市场喧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近半月来日益沉寂的市场,管理层出台政策也十分谨慎。此前预计7月1日有望颁布实施的红筹回归的文件,至今不见下文。面对记者的调查,中国证监会有关人士不等记者说完,已经悄然挂断了电话。

  管理层的谨慎是有道理的,此前红筹回归被市场不少人士解读为与国有股减持、大小非解禁等并列的大扩容和大利空,在目前疲弱的情况下,“不推迟才怪”,7月11日,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的有关人士只留下只言片语。

  红筹回归,成为2007年中的悬案。关于红筹回归是王者归来,推动市场上涨,还是成为牛市终结者的争论不绝于耳。

  与有关方面的谨慎不同,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教授明确表示,从长期来看,红筹股回归对我国内地A股市场是一个重大利好。7月12日,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对红筹回归的意义也评价颇高,“好的上市公司就是资本市场的稀缺资源,不然的话,纽约、伦敦、中国香港这些地区的交易所不会费尽心思到中国来拉拢这些公司到它们那里上市”。

  “红筹回归对市场的冲击并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大,像这样的利空我可以给你举出十条,”西南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周到举重若轻,“目前市场对红筹回归有许多误会,我认为红筹回归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国际化。”

  与管理层的担心不同,中金、中信等大券商已经在全力准备红筹回归事宜,而部分普通投资者更多地在寻找红筹回归的机遇了。

  7月13日,银河证券北京学院南路营业大厅的股民老韩对记者说:“我已经空出一半的钱守着中移动、中海油这些红筹回归了。”因炒作题材股而将上半年的收益都搭进去的他,现在显得很慎重,“这些红筹公司盈利那么高,很多还是垄断性行业,买它们的应该问题不大吧!”

  被押后的红筹回归

  6月26日,中国远洋在上证所上市,受到市场热烈追捧,上市仅三天股价就从15.52元上涨到18.73元,A股动态市盈率超过百倍,当时就有媒体评价说,作为第一只回归A股的红筹股,必然会受到市场的热炒。

  实际上,这是一些人将带H股公司的股票在A股上市当成了红筹回归。“很多人连红筹股和H股都分不清。”周到对媒体上一些报道有些哭笑不得,“目前还没有一家红筹股回归。”

  发行方式并不是最大的问题,市场的承接还要看很多方面的因素,目前管理层的犹豫可能更多地来自于时点的选择。经过充分调整的市场,红筹回归完全可以成为利多因素,带领大盘攻城拔寨,再创新高。

  资料显示,红筹股这一概念诞生于香港证券市场,是指中资控股、在境外注册的境外上市公司,上个世纪80年代末,越秀集团、粤海集团分别间接或直接收购香港的上市公司取得了上市的地位,开启了红筹股的历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总共有中移动、中海油、北京控股、联想集团等89家在香港上市的红筹公司。

  而H股是内地的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1993年青岛啤酒在香港上市,成为了首家H股公司,目前在A股上市的中国人寿、中国远洋、交通银行都是H股公司回归在A股上市。H股公司的回归为A股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对于业绩优秀的大型红筹股的回归,市场的理性投资者也充满了期待。

  6月12日,动议已久的红筹回归终于迎来了正式启动的前奏。中国证监会向券商下发了《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在境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点办法(草案)》(下称《试点办法》),征求意见。当时有关人士表示,《试点办法》将在7月1日实施。红筹回归似乎是指日可待。

  《试点办法》规定红筹公司申请在境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应满足4个条件:股票已在香港证交所上市交易一年以上;股票市值不低于200亿港元;最近3个会计年度累计净利润不低于20亿港元;50%以上的经营性资产在境内,或者50%以上的利润来源于境内业务。

  管理层的意图是红筹回归初期将主要面向大公司,暂不放开至小公司,符合这一条件的公司大约有中移动、中海油、招商局国际、中信泰富等20家左右。公开资料显示,中移动有可能成为第一家红筹回归的公司。因为中移动优秀的业绩最能符合管理层通过红筹回归,为市场提供更优秀上市公司资源的初衷。

  但是红筹回归并没有像此前分析人士所言的那么顺利,据原定的《试点办法》7月1日实施已经过去了十多天,然而至今没有听到下文。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多位证监会的人士,他们的答复都很谨慎,要么是“这事情我不太了解”,要么“我们必须经过新闻处的同意,才能接受采访”,甚至有听说是媒体采访红筹回归就挂断电话的情形,管理层的谨慎可见一斑。

  “管理层在相关的细则上可能还存在一些分歧。”周到表示。该人士称,红筹回归是一个开创性的举措,需要协调的内容比H股回归要复杂得多,关系到境外公司未来在A股上市的制度安排,所以管理层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但一位接近市场的研究人士却表示,6月20日以后,已经转好的市场再度暴跌。红筹回归产生的市场扩容利空作用再次被市场提及。此前有人认为,仅仅中移动回归,就占了整个沪深股市总市值的1/10,一旦回归对市场将是巨大抽血。管理层可能担心过快地推出红筹回归,会再次出现像发行特别国债、国有股减持猜测引发市场暴跌那样的情况。

  市场恐惧并非很大

  市场真的如此恐惧红筹的回归吗?

  其实,这样的恐惧缘于几年前市场对于超级大盘股的恐惧,作为H股回归的中国银行就在2006年7月A股上市时引发市场的剧烈调整。投资者郭先生就是在那时清空了自己的股票,“那时最高才1700多点呀”,说起当时的做法,郭先生说“肠子都悔青了”。这样的情况在2006年10月工商银行在沪港两地同时上市时发生了根本变化,市场不但没有下跌,还顺势突破了2000点。自此以后,超级大盘股的上市几乎成了突破关键性点位的主帅。

  一位券商人士也因此认为红筹回归对市场的冲击作用是有限的,甚至是带动向上的作用,虽然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红筹的回归不能和此前各类超级大盘股上市等同看待。他分析,红筹回归对指数的影响并不大,如果是存量发行的话,计入指数的只是存量发行的那部分,不像现在的A股上市公司除了流通部分,非流通部分也会计入指数,所以中移动、中海油这些公司在未来指数的权重中会比较靠后,相应对市场结构的变化影响不大。

  今年上半年,行情火爆,市场对红筹回归的争论更多是发行方式的选择。当时发行方式主要争议在CDR模式(发行存托凭证)、联通模式、直接发行A股模式上。管理层更青睐第三种模式,“两会”上中国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透露,证监会倾向于红筹股回来直接以IPO方式上市。

  随后市场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采用存量发行还是增量发行的方式上,有财经观察员甚至说方式决定命运,认为如果方式不当,对市场的影响将是完全不同的。

  “总体来说,发行方式对市场的影响都不大。增量发行是上市公司可以募集资金;存量发行,相当于大股东减持股票。”周到7月10日进一步解释了两种发行方式的区别。他坦言,存量发行可能会给市场造成大股东套现的预期,而且对香港市场的影响会比较大。因为红筹股都是全流通的,大股东拿一部分股票到A股上市,导致在香港市场可流通量减少,改变市场的预期,容易造成红筹股价格上涨。而增量发行的问题是,稀释了上市公司的业绩,对H股市场的投资者同样有影响,但是对于业绩稀释的问题,他认为香港投资者已经习惯了,况且新发行的股份将获得资金,收购的资产或者新建的项目带来的收益将回补这部分被稀释的业绩。

  7月11日,中信证券研究部副总裁程伟庆则认为,两种发行方式对市场的影响很难量化,未来中移动如果采取存量发行方式,所需资金并不少于其他大盘股的IPO。

  “采取存量发行还是增量发行的方式,主要由上市公司自己来决定,而且这些红筹股本身已经是上市公司了,受海外股东的约束,管理层没必要过于强调哪种模式更好。”7月12日,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建议。

  看来,发行方式并不是最大的问题,市场的承接还要看很多方面的因素,目前管理层的犹豫可能更多地来自于时点的选择。只要选择得当,经过充分调整的市场,红筹回归完全可以成为利多因素,带领大盘攻城拔寨,再创新高。

  不仅如此,红筹回归将开辟境外公司到中国内地上市的先河,接下来还有境外公司汇丰控股、恒生银行等境外公司到内地上市,以后还会有美国、日本、韩国的公司到中国内地上市,实现上海证交所的真正国际化,完成中国资本市场国际龙头地位的构造,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

  抓住回归的机遇

  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时点推出红筹回归,市场各方已经在准备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了。

  不管是存量还是增量发行的方式,对券商来说都能从中获得不菲的佣金收益,中信证券今年一季度联合主承销了境内的中国平安、交通银行、中国铝业和潍柴动力等项目,就给它带来了5.28亿元左右的实际收入。今年下半年一旦开启红筹回归,年底将有中移动、中海油、中化化肥等红筹公司要回归A股,承销收益相当丰厚,一场盛宴即将上演。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各大券商自然不愿放过。作为国内最大的做IPO业务的券商中金公司,在此前的H股回归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一次在承销红筹回归上优势更加明显。但是中金公司对此却极为低调,记者7月10日、11日、12日连续三天致电该公司有关人士时对方都不愿意多谈。不过他们的低调也是可以理解的,有消息称中金公司有望成为多家公司的承销商,根据《证券时报》报道,中金公司已经召开电话会议,统筹安排红筹回归的相关事宜。

  如此巨大的IPO蛋糕当然不希望各方加入竞争行列,中金、中信等公司正在暗中发力。当大家还在争论红筹回归对市场的影响之时,券商、投行的红筹回归IPO争夺战已经悄然展开。

  与这些券商相比,有不少投资者开始准备分享红筹回归带来的收益,他们选择的是间接分享的路径,北京的张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在7月11日买了一万股的中国联通(600050.SH)。“中移动回归后,股价可能在100块钱左右,而现在中国联通的股价才不到6块钱,联通再差也不可能相差那么远。”张先生的言语中充满了自信和希望。

  但程伟庆则认为不能轻易去作这种比较,红筹回归后选择哪家公司,关键是看公司自身的资质,如果所处的行业背景好,业绩增长潜力大,而且发行价格适当的话,投资者可以适当地介入。

  一位私募基金的经理建议,红筹股也不全是好公司,如果投资者难以把握的话,可以买基金,因为各大基金公司一定会配备相应比例的红筹股。

  7月13日,天相投资顾问的策略分析师仇彦英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对于散户来说,很难从中直接收益,上市可能会定位较高的价格,短期内给市场带来较大的压力,导致散户在二级市场上可以获利的空间不大。由于散户的资源和资金量有限,他建议可以参加机构的理财产品,购买基金来分享红筹回归的成果。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深发展A吧 】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