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靠政策为股市泄火暂无可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3日 14:10 金融投资报

  央行有可能再次加息,股市有可能震荡,但中央出台紧缩政策为股市泄火目前暂无可能。

  股市火爆不假,沪指已经突破3500点,另据中登公司发布的最新数据,沪深两市账户总数达到8800.19万户,4月9日沪深两市总市值超过13.76万亿,首超香港股市。

  不到泡沫破裂的那一刻,谁也无法判断股市是否真的有泡沫,因为每轮股市的大涨总有各种动听的理由。要求监管者拿捏准火候,以适当的方式在恰当的时机对股市进行穿刺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即使是发达资本市场的证券监管业者也不能够做到这一点。格林斯潘曾经反问过质询者:“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时候非理性繁荣已经使得资产价值过度膨胀了呢?”美联储所能做到的是通过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而不是直接作用于股市。

  不管是曾任

美联储理事会理事、被誉为最佳经济预言家的梅耶,还是克林顿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格利蒂,还是与斯蒂格利蒂观点相左的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都难以否认泛滥的货币流动性导致经济风险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以利率进行中和不过是治标之术。

  从根本上来说,在消费经济时代,楼市与股市的价格回落意味着经济的衰退与消费能力的下降,以及就业率的下降。为此,央行官员对紧缩政策总是十分谨慎。谨慎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一个相对完善的货币市场,货币政策需要通过6至10个月的时间才能完全发挥效力,当下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是对半年后甚至更长时间段内的经济形势预测,增加了货币决策的难度。并且从决策流程上来说,央行总是受到更关注当下经济指标与就业情况的

财政部等部门的极大压力。

  我国货币政策之所以频频出台,决策者希望收即时之效,无非说明了我们的货币市场远未成熟,与行政手段相隔不远。但正因为如此,货币政策对于我国股市的效用就更为薄弱,实际上,加息给泡沫中的投资者提供了足够的激励,加息所反映出的通胀隐忧,足以证明资产价格升高有理。

  政策对股市越来越难以措手,不仅因为股市获利群体越来越庞大,还因为一种资本意识形态。沉浸于资本市场中的人们乐于相信,在经济领域,华尔街总是正确而有效的。承认华尔街、金融街的正确性,从某个层面而言,不过是承认了资本市场对于社会资源配置的主导性。我国的资本市场继续发展,不仅重化工业、金融业捆绑在股市上,养老保险、社保基金、企业年金迟早也会成为股市座上宾,围绕着股市,形成了很大的共生圈,一旦股市衰落,政府不得不面对沉重的社会保障、国企改制等各方面的负担。如果有泡沫的话,搅动泡沫的最大获益者必定是资本市场的资源主导者,而不是其他人。

  宏观经济与股市有时并不相符。最为人所乐道的包括一代经济学大师费雪在1929年10月16日,华尔街大崩溃的前夕,根据稳定的物价指数、消费者指数、以及层出不穷的工业科技发明,放言“股市已进入永久性高原”,成为投资者的反面教材,最终自己也落个一文莫名的下场。

  面对股市,政府永远正确的做法就是持中守正,谨守监管者本份,建立一个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公平市场,对监管者的要求也应该止步于此。监管者目前所做举措包括出台一系列措施,如在融资融券上增加自有资金,减少杠杆效用,严惩内部交易,增加对于中小股民的保护力度,等等。证监会近日发布的《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变动管理规则》,对转让股份基数的确定、短线交易禁止期的计算、交易窗口的选择、股份变动的及时披露等多个事项做了明确规定,就属于应尽的监管之责。在高管套现300亿之时,在信息不对称、内幕交易仍然泛滥的情况下,监管者对于资本市场强势者的扼制,让信息尽可能公开,就是对于中小股民的保护。

  很可惜,监管者在推进操纵股价导致中小股民损失的惩罚性民事赔偿制度这一核心领域,未尽其责。希望他们不要被股市热浪冲昏了头脑,或者被下属子弟兵的利益诉求打动,使严肃的监管成为私下的分利行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8,7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