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两大障碍绊倒拟上市企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0日 08:26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行业缺乏可比性+临场表现不佳两大障碍“绊倒”拟上市企业

  证券时报记者跃然

  引 言

  在日前结束的第35次发审会上,两家上会公司IPO申请全部被否,触动了不少投行的神经。

  数据显示,目前发审方面呈现出否决率上升、新兴行业或核心竞争力不突出行业被否居多、以及小券商被否概率偏高三种现象。本报统计显示,证监会IPO发审否决率从去年的13.4%上升到今年的25.7%,这意味着近期拟上市公司过会率呈现出下降趋势。从新老划断到去年年底,上会公司家数共计82家,被否公司11家,否决率13.4%;而今年以来,上会公司总数35家,被否公司9家,否决率上升到25.7%。

  从被否公司所属行业来看,大致呈现出这样一些特征:一类是新兴行业,譬如花卉农业、新材料、网络等,业内人士认为,新兴行业行业数据取样困难,无法就行业关键性指标进行对比参考是个难点;另一类是核心

竞争力不突出的行业,如最近一家被否公司主要经营模式是为其他品牌商设计和制造产品,并由其贴牌销售。业内人士分析,一些贴牌行业或者技改项目等缺乏持续盈利能力,在被否公司当中也较具代表性。

  而从保荐券商角度看,被否公司的保荐券商中,小券商被否的几率稍高。对大券商来说,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可能就不会为争取业务而勉为其难地去做项目;但是,对一些小券商来说,由于客户比较少,相对选择的空间要小一些,因此,不排除作出勉强报送方案的选择。

  “去年,我们保荐的企业被否了,当时非常不解,因为我们并不是勉强推荐了不合格的公司。”一位资深券商保荐人对记者说。去年,其所保荐的一家拟上市公司未能通过发审会审核,谈及此段经历,这位保荐人仍不无遗憾。“不过,我们现在有了新的感悟。”

  新兴企业遭遇可比性困扰

  上述保荐人对记者表示,其所保荐的公司目前在深沪两市都没有同类,因此,在取证和上会论证过程中,遇到了同行业比较、行业数据采样等方面的困难。“比方说,我们测算公司的毛利率在30%—40%之间,但由于在已上市公司找不到类似的先例,而发审委委员们可以取样比较的类似上市公司,毛利率一般是在20%左右,这就引起管理层的风险关注。也就是说,新兴行业在认知度上遇到了麻烦。”

  事实上,这一问题也是拟上市公司中存在的一个通病。在不具备可参照的同行业数据时,相关指标就会成为发审会的审核重点,如果材料里有关方面的描述不清晰或者拿不出更有利的佐证,审核结果就会受到影响。

  他进一步解释说,对于新兴行业的拟上市公司来说,正因为无法依据传统行业相关公司作出比较,比如说毛利率、应收账款等指标,由于非常关键又缺乏可参照物,往往在审核中受到格外的关注。然而,对于发审会提出的这方面的问题,一些企业往往比较抵触或者试图模糊化。从结果来看,这种态度是行不通的。

  70%公司被否因临场表现不好

  另外,也有保荐人指出,70%的公司被否与临场表现不好有关。一位给不少中小板企业做过方案的券商保荐人对记者说:“中小企业管理者绝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家,主要工作都是扑到具体的经营管理方面去,对

证券市场其实是比较陌生的,他们倾向于就事论事;而监管部门则往往站在整个行业的宏观视角上来考量,双方看待同一个事物时可能立场不太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出现拟上市公司企业高管对发审委员们的问题答非所问的情形。”为此,该保荐人建议,公司要有宏观视野,并在正式上会之前进行多次演练,以提高自身表现。

  而上述在去年遭遇所保荐公司被否的券商保荐人,在被否决半年之后,也在总结、吸取了经验之后准备再次上报。这位保荐人还总结出另一条经验教训:“不少企业往往一开始就进行很大规模的募资,而监管层出于风险意识和负责任的考虑,往往会谨慎处理。

  因此,我们打算分步实施,逐步去做;与此同时,在同行业的数据比较方面,我们尽量去找,国内找不到就在香港市场找,海外市场找。相信监管层对我们努力改进后的公司会有新的认识。”

  尽可能减少沟通隔膜

  这位保荐人还建议说,“对于新兴行业类拟上市企业来说,正因为是新兴行业,因此会更加受到别人的关注。应该学会欣然接受别人的关注,而不是抵触。建议公司还是积极面对、积极沟通,这才有利于企业上市。”他进而举例说,眼下,中小板聚集了不少新兴行业或细分行业的龙头,这类公司在已上市企业中并无同类,因此其上市道路通常也比较曲折。

  “此外,建议同行们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做材料的时候就应该对不理解或者说不好理解的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应该意识到上会时委员们可能提出哪些问题,并且从容地去面对。”上述保荐人说。

  也有保荐人指出,拟上市公司也应该提升对证券行业的认识。“很多企业认为自己是行业龙头,虽然很小,但也是老大,往往自信心很强,面对质疑有时会有一些抵触情绪,尤其是发审委委员们要求有些数据或者内容披露得更深入一些时,他们会认为泄漏了商业机密,从而不可避免地与委员们产生沟通的隔膜。”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