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花旗集团秘洽广发证券 外资求购券商闸门松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8日 10:39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袁朝晖 北京报道

  几经波折后收购了广东发展银行,花旗集团(Citigroup)又将目标对准了国内第一家动议借壳上市的证券公司——广发证券。而屡屡陷入焦点漩涡中的广发借壳事件则成为了收购中的有利条件。

  广发:“问题股东”待沽

  广发证券内部人士承认,目前花旗集团有关人士正在和他们接洽购买股权的事宜,但对他们感兴趣的不止花旗集团一家。

  消息人士称,自广发证券借壳传闻以来,其所借助的壳资源——S延边路,自2006年3月至2006年10月19日期间,从每股2.5元左右一路上涨至10.55元,异动已引起监管层关注,以致借壳上市迟迟未有结果。同时,有关广发证券内部高层之间不和、内部管理层激烈争议、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内幕交易的消息也让监管层对其颇有微词。

  “在目前广发证券借壳暂阻、内部矛盾丛生的微妙时刻,花旗集团可能从部分股东,特别是‘问题股东’手中购买部分广发证券的股份,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推进购买广发证券的努力。” 消息人士透露。

  所谓“问题股东”就是指广发证券内部职工持股的问题。2004年8月为了对抗中信证券的收购,广发证券管理层成立了深圳市吉富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包括广发工会在内的诸多股东手中的广发证券股份。其中,股东全部是来自广发证券及其下属四个控股子公司的员工,人均出资约10万元。总裁董正青以800万元名列榜首,董事长王志伟出资430万元,副总裁李建勇出资318.8万元。

  2006年,证监会要求吉富售出广发证券股份,但股权转让至何方没有下文。

  更有接近证监会的消息人士称,广发证券管理层还持有广发基金的股权,这些股权证监会也要求相关人员限期出售。

  “由于借壳受阻,目前广发证券管理层和员工持股这一块很可能出售给有兴趣的外资机构,而且价格不菲。”广发证券内部人士说,“但无论从经济利益还是感情上讲,很多员工还是期望可以上市,不过,如果不能上市,卖给外资获得高回报也是不错的选择。”

  花旗:投行急需落地

  一个要卖,一个想买。花旗投行急需“落地”。

  随着国内A股市场融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尤其是金融业全面开放吸引了国际大投行把目标纷纷转向中国A股市场。过去国内A股IPO只有国内投行才能参与,现在合资投行已经可以从事国内市场的投行业务。瑞士银行(UBS AG)和高盛(Goldman Sachs Inc.)均在中国设有合资公司,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也持股34%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并且还在寻找新的机会。摩根大通公司(JPMorgan Chase & Co.)和瑞士信贷集团等公司也在秘密而深入地接触中。

  接近花旗集团的人士透露,花旗集团希望购买的券商是全牌照,并且具备可以参与各种业务资格的、资产质量相对较好的券商,同时,未来在合作中可以拥有充分话语权。

  广发证券显然符合花旗集团的胃口。广发证券是国内首批综合类券商之一。2004年12月2日,公司成为第二批获得创新试点资格。目前注册资本20亿元人民币,总资产规模在2005年末已达109亿元人民币,是国内目前十大证券公司之一。

  此外,广发证券控股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广发华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广发北方证券经纪有限责任公司及广发期货经纪有限公司 4 家子公司,并参股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2005年,广发证券又成功收购了武汉证券。

  而对于花旗来说,曾经一度风光的投行业务,在遭遇任克英停职、梁伯韬离去、失手建设银行战略合作等一系列挫败后,一蹶不振。

  数据显示,2006年外资投行在中国区(包括香港)的业务排名中,瑞银名列榜首,占据了13.4%的市场份额。高盛排名第二,占据12.7%的市场份额。美林、中金均跻身前五名,所占据市场份额分别为10.8%、9.6%。花旗集团则被“抛弃”在强队之外。

  对此,花旗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查克·普林斯(Chuck Prince)明确表示,除了零售业务之外,今年我们将积极地在中国建立自己的投资银行业务。“花旗将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花旗在今年年初已开始人事布局。1月,原瑞银集团董事总经理张文东转投花旗亚太区企业与投资银行部在中国的投资银行团队,成为该团队的董事总经理。随后,原德意志银行董事总经理、负责德意志投资银行亚洲团队的钱于君也加盟花旗中国投资银行团队,担任该部门董事总经理。

  不过,投资银行业内人士并不看好花旗集团投资银行业务在中国地区的发展。某资深投资银行家表示:“花旗集团投资银行的文化、历史表现和目前的团队难称优秀,同时,这家公司在对待中国业务上的摇摆不定给业务带来的冲击太大了,投行还是商业银行,如何协调发展,还是突出一个,从来没有定论。”

  促使花旗投行重新发力中国市场的另一个原因是国内市场越发强大的业务空间。普华永道预计,今年中国的IPO规模将达到580亿美元,有望继续超越美国。其中,内地的IPO规模有望达到创纪录370亿美元,超越香港,而其中超过一半的集资规模将来自大型H股公司回归内地市场。

  今年更是央企整体上市年的开始,现在159家央企资产总额超过12万亿元,其中已经登陆A股的资产仅占到四分之一,未来空间巨大。

  “现在的问题是,花旗集团是否真的会对中国投资银行市场下大力气,在这个领域内,落后一步需要付出十倍的努力。”某投资银行家分析,“如果花旗集团真的可以和国内的券商合作,同时凭借其在商业银行领域内的强大实力和关系网,其投资银行业务也可能东山再起。”

  政策:禁而不止

  花旗集团面临的政策壁垒很容易突破。

  去年9月中旬,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表示,中国近期不会再批准外资并购国内券商股权。这意味着监管层收紧外资进入门槛,叫停了外资并购国内券商。但事实上,尽管监管部门对外资参股设立了禁区,但实际态度上却是“禁而不止”。即在时间上不批准外资券商,但在操作上却不反对外资券商和有兴趣的国内机构进行接触。

  摩根士丹利谈判山西证券,交行联合汇丰集团欲重组湘财证券等传闻也频繁出现,外资入股内地券商如火如荼。

  按照中国加入WTO的协议,在加入WTO过渡期结束之后3年内,允许设立合资证券公司,外资拥有不超过1/3的少数股权,合资公司可从事A股承销,但不得进行经纪交易。

  外资对国内券商的“觊觎”是由来已久的。高盛证券、瑞银证券已经进入中国,美林、花旗和野村等其他海外大行也在寻找机会急于进入中国。在证券市场开放后,以实力、经验和制定规则为背景的欧美券商,必然要全面进入并逐渐在高端业务上做大,并占有优势。

  高盛在华成立已有两年的合资公司——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2月,在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A股市场上规模为51亿美元的IPO活动中,高盛高华证券担任承销商,这也是该公司承接的首笔A股IPO交易。    

  高盛高华证券还将参与交通银行A股IPO的承销。交通银行计划在7月份前进行A股IPO,筹集资金最多人民币200亿元。

  而瑞银集团在华合资公司——瑞银证券也将迎来第一笔A股IPO承销业务。作为北京首都机场国际有限公司A股IPO承销商,瑞银证券正紧锣密鼓地筹备这笔规模约为5亿美元的IPO事宜。

  此种态势下,其他没有进入的外资机构自然心有不甘。据悉,监管层可能是从金融行业安全角度担心外资机构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证券公司2007年综合治理结束,行业

竞争力整体提升后才有可能放开审批。故此,外资机会之门将在今年开启。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27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