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高善文公开请辞 光大研究所集体跳槽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7日 09:07 21世纪经济报道
北京报道 本报记者 张冉 3月21日下午,在光大证券总裁徐浩明主持下,光大证券中层以上管理人员近30人齐聚一室,聆听由新近上任的光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主讲的宏观报告会。 从不到4点开讲后,高善文从国际宏观经济走势,到国内近期经济数据,再到A股登上3000点后市场近期表现……抽丝剥茧、逐层展开,吸引了与会者的注意力。 戏剧性的变化出现在5点30分,高善文突然抛出了离职声明:“我在光大证券已经工作了5年,得到了同事们的照顾……但考虑再三我还是决定离开光大。” 此言一出,四座惊愕。原本完美的报告会草草结尾。 光大研究所集体出走 高的请辞在光大内部掀起阵阵风波。 3月22日晨会,回顾在光大5年风雨后,高善文热泪夺框再次与同事告别。光大内部传言,“光大研究所主要人员已达成口头约定,和高善文一起离开光大证券”。 3月23日,某光大证券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从2002年李勇创建光大研究所发展至今,随着光大研究力量的壮大,研究所和光大证券在管理方面矛盾日益尖锐,终于1个月前,原所长李勇离职,近期高善文公开辞职。 据悉,光大证券主要研究人员包括已登上《新财富》最佳研究员榜的主要研究力量已做好准备,即将集体出走,前一阶段风生水起的光大研究所,面临土崩之虞。 上述内部人士透露,2002年,当时光大证券主要负责人把李勇挖过来重整光大证券研究业务。李勇上任之初就广纳研究人才,并力劝当时已有出国之意的山西老乡高善文留在光大并肩作战。 但其后证券市场日渐委靡,研究机构哀鸿之音不断传来。然而在李勇带领下,光大研究力量异军突起,与申银万国、国泰君安等实力较强的研究机构比肩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研究机构”之一。 以高善文带领的宏观经济研究团队更是从2004年开始连续三年蝉联业内霸主地位。在宏观团队的研发优势带动下,石化、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等研究领域也开始涌现出一批在业内具有突出影响力的优秀研究员。据不完全统计,光大证券共计13人次入围《新财富》年度最佳分析师评选。 随着研究力量壮大,光大研究所也开始对股票销售部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2006年7月,光大股票销售交易部负责人张辉离职后,该部门正式交给李勇负责。 然而2006年年底,结算“牛市果实”时,光大证券研究所的收入问题又一次成为李勇和光大证券公司矛盾的引爆点。 焦点是李勇和光大证券就股票销售交易部盈利的分配问题。据光大内部说法,当时李勇接手该部门时和光大证券达成协议,股票销售交易部盈利按五五分成,分别交给研究所和光大证券公司。然而,当2006年牛市大丰收后,股票销售交易部最终盈利的4500万却全部给光大证券公司提走。 据券商有关研究人士表示,光大研究员的收入本身较之业内低了很多,此时,2006大丰收后,利益分配终成导火索。 2007年2月,业内有传言,李勇和光大研究所主要研究力量达成口头协议,要集体投奔安信证券,3月初,李勇宣布正式离职。随后,光大任命原金信研究所的负责人李康为新的证券研究所所长。 3月21日,再次发生了高善文公开辞职的一幕。 集体跳槽背后 此次李勇、高善文携光大研究所集体跳槽的风波虽未收场,却在券商、基金等机构引发热议。 上海某券商人士向记者表示,近年来,随着基金等机构的崛起,券商研究力量对机构的引导作用也日益被大家关注,各家券商对研究力量的重视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光大研究所的待遇不高一直为业内共知。平时但凡有别的机构伸来橄榄枝,光大研究所的人是最早流失的。2003年,李勇曾经从国泰君安香港挖来一位当年石化类最佳研究员,然而最终因为待遇太低,转投富国基金。 尤其近年随着证券界“挖人才”幅度的加大,研究员,尤其是金牌研究员的待遇更是上了一层楼。作为光大研究所的领军人——李勇在研究所待遇低的问题上和光大证券的矛盾是可想而知的。 “加上,光大内部关系又较为复杂,此次光大研究所集体反水也实属情理之中。”北京某券商负责人也向记者说出了此次光大风波的另一个解释。 据该知情人士透露,自从2006年光大证券总裁徐浩明上任以来,光大证券近两年人事一直处于变动之中。 2005年底,光大并购部总经理高建明率先离职。 随后2006年7月,股票销售交易部的负责人张辉也投奔东方基金;9月,作出过“阳光理财计划”的资产管理部负责人李少非只身投奔中投证券,现任中投证券任副总裁;2006年11月,光大国际部老总秦冲也率部众近20人去了安信证券。 随着业务中层的大动荡,光大投行业务损失惨重。原在业内排名第二的保荐人已从原来的33人流失了近一半,带走的业务不下十余单,其中包括操作紫金矿业IPO的国际部老总秦冲、曾负责太钢不锈IPO的国际部副总沈奕。 此外,光大40多个营业部的老总也更换大半有余,经纪业务也随之大幅缩水。 2006年10月,光大证券免去纪委书记李培宁、12月免去党委书记董建敏。 对于这一系列的人事变动,该知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和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分别占光大证券48.50%和46.60%的股份,光大集团在光大证券一股独大。由于公司治理方面的先天缺陷,光大证券的人事动荡就注定了不可避免。 券商的人事变化本属平常,然而,五年三换总裁,短短一年时间内,光大证券从高层到中层发生如此大的变动,最终连研究所这个本不属于券商支柱业务的部门也剧烈波动,确实引人反思。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