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股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6日 20:12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鲍迪克

  报纸卖得越好,卖报的吴世音越不高兴。

  今年59岁的吴世音,自从1994年下岗之后,就一直在证券营业部门口卖报。13年的卖报经历让她掌握了一个规律:报纸卖得最火的时候,往往股市也就到了最后的疯狂;一旦报纸几乎无人问津,行情也就到了最低迷的阶段。报纸卖得不好时买股票,报纸卖得火了就逐渐把股票卖出,这个屡试不爽的炒股秘诀,让吴大妈13年前领到的那5000元下岗补助金增值了20多倍。

  但这个秘诀最近好像失灵了。2006年7月,当上证指数突破1600点,而自己的报纸销量创下历史记录后,她全部卖出了在2005夏天指数逼近1000点时买入的

股票。但在此后的8个月内,股指几乎上涨了一倍。“尽管报纸每个月都多赚六七百块,可眼瞅着股票一天天地涨,每个月都起码少赚了1万元”。

  擦鞋匠开始炒股了,股市就到头了——吴世音的经历可以说是对这个经典故事的反例。作为某券商经理人的郭德刚,却遇到了一个升级版的“擦鞋匠”故事。去年圣诞节前,他在香港参观一家股票交易所时,当交易所门口的擦鞋匠得知他是券商人士后,居然以老股民的身份,建议手持数亿资金的郭德刚去买“青岛啤酒”。

  郭回来就下达了减仓指令,因为香港的“擦鞋匠”让他感到了一种黑色的幽默,更引发了他对后市的恐惧。不过市场比他更加幽默:他在圣诞节前的2300点左右完成了空仓,股市却在春节前冲上了2800点,擦鞋匠推荐的“青岛啤酒”更是从当时的14元猛涨到21元——难道香港的擦鞋匠真的比内地的券商还在行?

  从资深却仍然属于草根的吴世音,到初出江湖却已经呼风唤雨的郭德刚,或许都在感慨: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即将年满18岁的中国股市,不仅正在急剧地变化着,而且这种变化已经深刻发生在“质”的层面。

  相关报道:

  一亿账户还是一亿股民

  贾谬:为农民工做操盘手的诗人

  王辉:奥运之后再清仓

  木子美:炒股也是一种时尚

  吴国平:80后私募经理

  陶敏:家庭主妇&国际炒家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2,5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