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记者 罗绮萍
3月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朱从玖见识到北京的“暖冬”,一个连外套都不用穿的日子;只是一天之差,3月3日,漫天飞雪。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朱从玖不怕天气的忽冷忽热,只怕证券市场的过冷过热。
3月3日,朱从玖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详谈上交所的工作计划。他透露,上交所已作好准备,今年内推出备兑认股权证。现时内地只有上市公司自己发行的股改权证,由于供应不足,已被炒得热火朝天,如推出备兑权证,按照国际经验,投资者的热情会更高。
备兑认股权证推出时机已成熟
《21世纪》:你认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已具备推出备兑认股权证的条件?
朱从玖:中国证券市场已发展到一定规模,需要新产品对冲风险,交易所很早就在研究,我认为现时时机已成熟。目前,已有由上市公司发行的股改权证,例如2005年8月推出的宝钢股改权证,这与国际市场流行的由券商发行的备兑认股权证(cover warrants,香港俗称窝轮)有别,但我们在实际运行、风险控制、市场推广及教育等各个环节,都是按备兑认股权证的标准来做。
2005年8月以来,权证的运行顺畅,目前大家的评价是:第一,股改权证作为初级的衍生品,这是对长期以来单一市场品种的补充;第二,通过股改权证的推出,为推出备兑权证,做了市场基础的培养;第三,股改权证的运行,也暴露了市场运行不成熟的特征,例如供应量过少,过度炒作等。总之,给备兑权证推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从准备情况来看,包括基础法规、交易规则、市场拓展等,我们认为有把握做好。但这仍需和主管部门探讨,主管部门最终确定,如果监管部门认为时机成熟,就可以推出,现在还在交流过程之中。我相信今年很有可能推出,但是否在上半年,这个时间表就不好说。
《21世纪》:据悉监管层仍有忧虑,担心风险太高,投资者会赔钱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朱从玖:在杠杆原理下,权证的波动性比正股大。大家确实对它有很多疑虑,包括投资者是否承受得起?过度波动会否带来不良影响?但我们的交易是百分百的保证金要求,权证也是同样规定,他买一千块的权证,就要有一千块在这放着,但波动性比较大的问题确实存在。
《21世纪》:香港近年的备兑认股权市场很蓬勃,主要的跨国券商都是合资格的发行人,他们对于在内地发行权证都很感兴趣,你预期在内地推出权证初期,会否容许外资券商参与?
朱从玖:这是政策问题。据我所知,香港的几个发行商,都在和证券公司合作。如法兴就和广发证券就此作沟通,包括人员培训,但能否直接进来,是个政策问题。
《21世纪》:A股股票指数期货是较备兑权证谈得更多的衍生品,你估计何时推出?
朱从玖:这是全新的产品,各方面都非常慎重,各种担心都有,包括股市过热或过冷,过热会带来太大风险,过冷则显示产品失败,要看各方能否把握好。我们当然希望在短时间推出股指期货,增加对冲风险的工具,但此事并非由上交所负责。
正在研究A+H问题
《21世纪》:香港和内地交易所未来如何进行合作和交流,有人已在憧憬两市合一。
朱从玖:目前内地及香港的交易所,都为中国经济成长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在未来很长的时间,我们都需要香港、上海市场同时继续发挥其作用。1993年H股出现,两地就有非常多的交流。2006年更进一步,我们成立了A+H的工作小组。因为同时发行、同时挂牌,确实要解决很多新课题。目前这个小组已开过两次大型会议,以后的沟通会比较频繁。
《21世纪》:A、H停牌机制不同,也是一个问题,应如何解决?
朱从玖:原则就是大家多些沟通,并按各自的规则做,因此继续存在你停我不停的问题,但只是适当披露,我看问题不大。
《21世纪》:你们有没有沟通关于A、H股差价问题?
朱从玖:A+H工作小组主要的工作内容,不是股价差价问题,而是与上市相关的内容,如信息披露、停牌、招股及上市时间、定价,能否协调一致,以及内地2007年实施新的会计制度,这会对原来上市披露也会有重大影响。
至于同股不同价的问题,我认为在目前经济运行环境下,存在两个价格很正常。因两地经济开放程度不同,投资人不同。不同投资群体的决策参数是不同的,有价差是正常的。
我们注意到任志刚总裁提出以简单衍生品让A、H股互通的套利建议,就是透过一个机制,把两地的价格拉平。他的建议对两个市场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在认真研究,并关注其操作性。但我直观的感觉是,它有相当的难度,因涉及到资本流动问题,即资本是否可自由流动。参考QFII、QDII就会发现,我们对资本流出流入是有严格控制的。如果对A、H股进行套利,必然触及资本流动,包括和QFII、QDII的协调问题,这是很大的问题。
《21世纪》:现时香港散户有没有合法买卖A股的途径?可否让合法持有人民币的香港投资者,直接投资A股,而无须经过QFII?
朱从玖:这个建议我们会认真考虑,随着内地与香港经贸交往愈来愈密切,港人合法持有人民币的金额会愈来愈高,目前已有200多亿元,现时已有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计划。将来可以把这个思路进一步拓展,例如你所言,容许合法持有一定金额人民币的香港个人投资者,买卖A股。
未发现外资热炒A股
《21世纪》:最近内地股市炒得很热,有说法有大量外资不规范参与,非法换汇入境,利用证券公司的“幽灵户口”炒卖A股,你们有发现这种情况吗?
朱从玖:每次A股价涨得太高,市场就有这个说法,但从投资者构成来看,这方面的证据不明显。我们从营业场所认真了解过,没有数据说明有这种资金来源。我看股市热炒的主要因素仍是我刚才所言,即内地资金较充裕而投资的选择较少。
《21世纪》:香港去年IPO集资额超越纽约,仅次伦敦成为全球第二,今年大家都把目光放在上海。上交所今年IPO集资额会否超过香港和伦敦?成为全球第一?你们有没有今年目标?
朱从玖:我们没有为今年的IPO集资额定下目标。但今年的增长实在非常强劲。去年新股集资1700多亿元,连同增发达到2000多亿。去年成交也非常大,接近5.7万亿元,今年成交金额预计增长更快,到2月底,只是两个月的成交金额已经达到2.8万亿元,接近去年全年总额的一半。
《21世纪》:这反映了资金流动性问题?
朱从玖:这个你们还是采访经济学家。
《21世纪》:外资券商把几天前的环球股市下跌,称为“中国制造”,你有何看法?
朱从玖:我觉得没有那么大的影响。金融市场是靠信心支持的,而最基本因素来自全球经济增长。现在,大家认为,中国、印度、俄罗斯及巴西,所谓的“金砖四国”,大家对新兴经济持续看好。这些国家的股市,是反映其经济状况的,这是信心的问题。
红筹回归今年有实质动作
《21世纪》:大家都期待在香港上市的红筹公司重返内地,你估计会是以A股还是CDR的形式出现?什么时候实现?
朱从玖:红筹公司确实有很大的需求回归内地市场。例如中国移动(0941.HK),它的客户大部分在内地,好几年前它已提出了要在内地上市的想法。今年就有可能迈出实质的步伐,至于直接发A股,或是CDR,任何可行性都存在。
《21世纪》:刚才谈到成交金额愈来愈大,上交所系统的容量怎样?
朱从玖:我们一直关注系统容量问题,中国市场与国外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有庞大的散户。单是今年1月份新开户就增加130万户,增幅非常快。1月刚开市,成交量骤然增长,去年我们最高一天640亿元(2006年12月6日),今年开市第一天,就是860多亿元,更有4天超过1000亿元的成交,基金加股票日成交最多在达到1300多亿元。
目前我们的应付能力绰绰有余,我们可以应付更大的交易量。最高每天处理接近1亿笔交易,现在的水平是不到2000万笔交易。
《21世纪》:正如你所言,中国一个月增加130万新手股民,交易所是否需要系统地加强投资者教育?现时这方面的资源是否足够?
朱从玖:我们从三方面推动投资者教育。例如推出新产品、新制度时,我们会在全国推广,同时,在网上进行投资者教育,我们还编了很多小册子,免费发给证券公司。但最近股市很旺,很多新手上路,仍需加强投资者教育。
Topview专家版 | |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点击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