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交易所合并浪潮方兴未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5日 22:59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王雪峰/文

  2006年对于国际期货市场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当年各大交易所成交量迭创历史新高,更为抢眼的是,交易所间的并购愈演愈烈,使这一年成为国际期货史上交易所间并购的高峰年。这一年里,世界最大的期货交易所和跨洋交易所在并购中产生,完成的并购交易至少8宗,正在进行和潜在的并购行为达到5宗以上。国际资本市场的传统格局和结构已被彻底打破,证券期货交易所面临一场新的大变革、大分化、大重组。并购将大大提高交易所行业效率和全球资本市场资源有效配置,而交易所跨国购并结盟也将对目前各国之间分割的监管架构带来新的挑战。

  交易所购并风起云涌

  震动2006年的是几桩重量级并购案的展开,通过交易所间互相持股,大陆整合、跨洋整合相继而来。从趋势上来看,全球最可能出现的趋势是同一地区不同交易所合并形成洲际交易所,洲际交易所之间则建立联网关系,使投资者从各自的界面分别进入不同交易系统,从而形成一个全球性交易网络。

  区域内交易所并购此起彼伏。

  2006年10月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宣布合并,组建拥有最广泛品种和多样性的全球化交易所CME集团有限公司,两家老牌期货交易所的合并无疑是一震动全球期货业的事件。这一合并交易尽管还待美国司法部、CFTC的审批和股东的投票表决,但合并在2007年年中完成几无悬念。2006年7月,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ASX)与悉尼期货交易所(SFE)宣布合并,收购要约达22.8亿澳元(约17亿美元)。2006年8月,日本中部商品交易所(C-Com)和大阪商品交易所达成合并协议,合并从2007年1月1日开始生效,新的交易所为C-Com。

  跨陆、跨洋合并成为新趋势。

  2006年6月,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与泛欧证交所(Euronext)达成总价约100亿美元合并协议,组建全球第一家横跨大西洋的纽交所-泛欧证交所公司。从2006年4月份开始,纳斯达克(Nasdaq)收购伦敦证券交易所(LSE)股份,至年底持有LSE28.75%的股份。2006年9月份,洲际交易所(ICE)用约10亿美元现金和

股票购买纽约期货交所(NYBOT),双方签署了合并协定。2006年瑞典斯德哥尔摩交易所(OMX)通过收购获得了奥斯陆交易所 10% 股权,并以3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冰岛股票交易所。有关跨陆、跨洋的交易所间合并接触谈判的消息不断传来——有专业人士说,ICE和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这两个
能源
交易所也可能最终合并,两家交易所已表示有意接触。而目前国际上许多交易所对Nymex也抛出橄榄枝。10月份,LSE表态欲与东京证交所结盟。

  多重因素成为全球交易所购并大战的推动力

  全球交易所行业购并浪潮受到内外部多重因素的推动, 其中内部动因包括节约成本、形成外部网络和获得新利润增长机会。

  外部环境。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时空观念在淡化,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对证券市场整合提出了现实要求。那些有全球影响的公司希望自己的股票在全球各地24小时都能交易,在世界各地以较低成本筹集资金。进行多元化投资的机构投资者希望获得整合性交易服务和全球性投资机会,能快捷、低成本地管理各种复杂交易和投资策略。在严峻的竞争形势面前,传统交易所需要通过市场整合来加强自身的竞争优势。纳斯达克前首席执行官Zarb指出:“如果等待,另一种市场结构就会出现并将起到交易所的功能。因此,我们必须进行跨国界的市场整合,使投资者和企业能够在本国以外的市场投资和融资。”

  内部动因。

  交易所进行全球并购和整合的内部动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节约成本创造规模经济效应——电子化交易消除了传统大厅交易的时空限制和信息流动障碍,降低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发布成本,通过整合市场推介、产品发展和系统建设等成本,交易所可从市场整合中获取规模经济性。据Magestic- Research估算,Nasdaq若购并伦敦交易所成功,则一年可节省IT等资本支出6300万欧元,并可从双边挂牌中增加2200万欧元的上市费收入。二是形成网络外部性——交易所(或交易系统)具有网络外部性的经济特征。交易所的流动性和吸引力随市场规模的扩大而递增,交易所通过跨国的购并与整合可显著扩大市场规模和投资者基础,增强市场的网络外部性。三是获得新的利润增长机会——目前,全球主要的交易所几乎都已经实现了公司化改制和挂牌上市,交易所经营形式已趋于盈利导向。由于一国(地区)市场的发展容量总是有限的,因此国际主要交易所纷纷将目光投向国外,希望通过并购来获得新的业务发展机会。

  全球交易所购并面临的阻力

  一个24小时进行不间断交易的环球证券期货交易所极具经济价值。但目前交易所的跨国并购与整合依然面临着相当多的障碍。

  国家壁垒。

  证券期货交易所常被视为国家主权的象征,因而受到各国政府的管理、控制与保护。这些交易所都要受到当地的法律监管,而且从整体上看都由国内投资者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全球购并结盟在政治和社会层面面临着诸多难题。印度市场面临诸如监管机构的垂直管理、对境外投资者的限制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系统之争。

  谁能制定贸易自由化的标准,谁就能在贸易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在全球证券交易所购并结盟过程中,竞争的主导权也取决于谁先制定游戏规则,也就是交易系统、清算方式、股价指数等的重新确定。每个交易所都拥有一套自己独立的交易和结算系统,这些系统的投资巨大,因此单一市场采用哪种系统将成为争执的焦点。这些因素阻碍了期货股市一体化的进程。以欧洲股市一体化计划为例,每个交易所都拥有一套自己独立的交易和结算系统,在未来市场采用统一的欧洲股票指数、确立欧洲主要股票构成等问题上也会存在较大分歧。

  所有权之争。

  所有权的分配涉及到参与各方在未来市场中的话语权,因此常常成为交易所之间的争夺焦点。伦敦证券交易所和德国交易所在2000年曾酝酿成立国际交易所,但在联盟过程中,伦敦证券交易所按照两个市场的市值份额来分配股权提议遭遇德国交易所坚决反对,其坚持所有权分配应以各方对新市场带来的价值为基础。这一分歧最终使英德两个欧洲最大交易所的联盟成为一场幻梦。

  当然,经济全球化已是大趋势,专业人士认为,在这一趋势下,交易所间的合并浪潮终将突破阻力构建国际交易所发展新格局。而交易所间的跨国购并结盟也必将对目前各国之间分割的监管架构带来挑战,从而可能形成跨国界的监管联盟。

  思考与启示

  对于国内的交易所来说,中国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对外开放,在管理体制上交易所受

证监会垂直管理,中国对海外投资者的介入还有领域和资质、投资比例的限制,对境内投资者管理还较为严格,因此,推动交易所并购的内外部环境均不存在,或者是不成熟,国内交易所短期内并不存在并购的问题。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永远可以置身国际市场之外。实际上,国际交易所的合并已间接对我们形成压力。

  目前众多国际交易所都纷纷在中国、亚洲其它地区设点或者与一些国家合作创建交易所,加大力度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投资者。如CME在新加坡设立办事处推广其GLOBEX交易系统;CBOT加大了在亚太地区拓展市场的力度,去年CBOT与新加坡交易所建立联合亚洲衍生品交易所(JADE)并推出橡胶期货合约等。目前国内许多投资者和现货企业已经通过合法的或地下的通道参与到国外证券期货交易中来。在此形势下,国际交易所先进技术手段的采用、全球化战略推进和对亚洲地区的拓展,无疑将会进一步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投资者参与积极性,这势必会分流国内投资资本和客户资源。

  在国内经济已融入国际市场的今天,中国证券和期货市场要想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融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和分工是必然的趋势。而如何未雨绸缪、加快自身发展、迎接未来市场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国外交易所全球整合的新形势无疑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极为紧迫的课题。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