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重拳频频出击 强化监管的心路与历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0日 11:21 证券日报

  □ 本报记者 彭春来

  有业内人士日前表示,股市投资者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具有安全感。这位人士道出了广大投资者的心声,表明了投资者对市场监管工作的充分肯定。

  前几年,有人曾把证券投资与矿工一道评为“最危险的行业”,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当时的市场风险。在一段时间里,伴随着股市持续下跌的是: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证券公司挪用投资者资金……上市公司和券商这一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和投资中介,公信力受到了严重挑战。对此,监管层并没有视而不见,在启动股改以根治股市中最大顽疾的同时,监管层也重拳频频出击,强化上市公司和券商的综合治理,彻底净化证券市场。

  清欠风暴 刮出一片蓝天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提高资本市场投资价值的源泉。然而,不少上市公司却被不良大股东掏空,成为他们的提款机。酒鬼酒、三九医药……一个个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却被大股东掏出巨额亏损,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极大损害,也动摇了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

  监管层该出手时就出手。去年底,国务院批转了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做了全面的要求。而针对上市公司资金被占用这一困扰市场多年的问题,监管层刮起了“清欠风暴”,要求各上市公司必须在2006年底之前解决清欠问题,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去年的“清欠”工作已初现成效,共有164家上市公司被占用的112亿元资金得到解决。但截至今年1月底仍有234家上市公司的365亿元资金被违规占用。为此,监管层加大力度,年初的上市公司监管工作会议上,中国证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范福春再次强调,要按照国务院批转的《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的要求,落实责任,严格执法,群策群力,深入开展“清欠”攻坚战,年内必须解决上市公司资金被占用问题。5月底,证监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清欠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严格执法,追究拒不偿还占用资金的单位和主要责任人的责任,并且要建立长效机制,坚决遏制“前清后欠”问题的产生。深沪证券交易所也要求上市公司制定清欠方案、及时披露清欠情况,并在交易所网站上定期披露清欠进展。

  “清欠顽疾”单靠一家之力是难以治愈的。上月,在距离年底清欠大限只剩50天时,证监会、公安部等八部委就上市公司清欠问题联合发文,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地区和重点公司的清欠督导工作,逐家研究解决方案,逐一落实。对限期内未完成清欠的上市公司要全面立案稽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使得上市公司清欠工作明显加速,12月份以来,上市公司清欠公告几乎每天见诸报端,一些“钉子户”开始紧锣密鼓地加快清欠步伐,近日被占用资金最多的三九医药也拿出了他们的清欠方案。这一切表明,彻底解决清欠难题已为时不远。

  券商治理 治出铁的秩序

  相对于“清欠风暴”,对券商的综合治理开始得更早。

  三年前,在随意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和客户债券、违规理财以及股东和关联方占用资金等违法违规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证监会拉开券商综合治理的序幕。2003年4月,大连证券被关闭,5月,“上海首富”周正毅掌控下的富友证券巨额挪用国债回购事发,此后鞍山证券、佳木斯证券和新华证券相继被关闭。8月,证监会召开“证券公司规范发展座谈会”,会上对券商提出“三大铁律”,即严禁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严禁挪用客户委托管理的资产,严禁挪用客户托管的债券。次年8月,中国证监会开始推行对证券公司的分类监管,迈出整个综合治理过程中关键的一步。到2005年,券商问题更进一步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无疑是对证券业的规范发展鸣响了发令枪。200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证监会拟定的《关于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提出了券业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原则、近期和远期的目标。2006年7月,《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颁布。该办法已于11月1日开始实施,恰与10月底的券商整改“大限”相互衔接。这标志着该办法将成为券商“常规监管期”的监管指针。

  券商综合治理,是在资本市场实施基础性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对全行业进行的一次全面整顿和制度改革。经此整顿,南方、闽发、大鹏、德恒等29家高风险和严重违规的证券公司被处置,一批责任人的行政和刑事责任被依法追究。在果断处理问题券商的同时,监管层也加大了对暂时困难的较优券商的扶持。2005年4月起,监管层开始对“出现流动困难但资质优良”的券商进行注资拯救,一批公司开始重组、做大。2005年6月,汇金公司和财政部共同出资70亿元,以银河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为平台重组银河证券。2005年9月底,汇金公司对申银万国和国泰君安分别进行了25亿元和10亿元的股权投资,持股比例达到37.3%和21%,成为申银万国的第一大股东和国泰君安的第二大股东。几乎是同一时间段,2005年8月,建银投资和中信证券共同出资筹建中信建投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建投中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分别受让华夏证券的全部证券业务及相关资产和非证券类资产。此外,建银投资还竞拍购买了原南方证券的有关资产,组建了建银投资证券。同时,在北京证券、湘财证券等一些地方券商的重组中,也活跃着建银投资的身影。

  三年综合治理成绩显著。2006年上半年,全行业营业收入达231亿元,实现利润123亿元,盈利公司93家,证券业连续4年亏损的局面终于在今年得以扭转。今年以来,券商刮起借壳上市风,自从S延边路吸收合并广发证券之事尘埃落定后,“券商借壳上市”概念成为市场追捧的题材之一。一些股价表现突出的上市公司都与这种“券商借壳上市”传闻有着几分关联。尽管传闻不可尽信,但传闻的背后是证券行业的回暖,是券商综合治理的效果显现。数据表明,18家创新试点券商的经纪业务市场份额已经占到了54%,比资源整合前提高了12个百分点,他们从而有望重振雄风,成为未来的市场主力。而广大投资者存放在证券公司里的资金和

股票也将变得更加安全。

  清欠、券商综合治理,这是监管层在特殊时期对特定问题采取的非常措施。而随着市场新格局的形成,对中国证券业的监管也将逐步转入常规监管时代。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