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基民发 股民笑 机构肥 证券市场成富翁生产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8日 07:13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本报编辑部

  一、迎来花样年华

  六年之后,高潮来临了:2006年12月14日14点54分,在新增资金的火力支援下,投资者成功地将红旗插上了上证指数2245高地。次日,开市一小时后,深证成指也刷新了尘封10年之久的历史高位。市场沸腾了。

  六载寒暑,中国证券市场踏破铁鞋,终于迎来了花样年华。上证指数年内实现翻番,创出历史新高;市值规模翻番,突破7万亿;股票成交金额翻番有余;融资金额刺破历史纪录。

  市场繁荣的景象处处可见。嘉实策略增长基金闪电发行,24小时内募集了400多亿,一口吃成了一个大胖子。规模超百亿的新发基金,隔几天就冒出来一个。

  工行在内地和香港A+H股同步发行,创下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股发行纪录。工行和中行一上场,就将A股市场的身价提升了近2万亿。

  市场繁荣带来的财富效应涌动。基民发了,股民笑了,机构肥了。证券市场变成了一条合法生产千万富翁、亿万富豪的流水线。财富效应的外溢,给空姐、导游、汽车销售经理以及饭店歌厅老板都带来了更多欢乐的气息。

  告别了曾经的一损再损,中国证券市场一荣而百荣,实实在在增进了国民的财富与社会的和谐。

  二、迈向成熟阶段

  中国证券市场今天这样火爆繁荣的场面,六年前投资者也曾领略过。看似一样的繁荣,背后却有着不一样的内涵。

  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六年前,上证指数在2000点之上狂欢的时候,庄家横行,投机横行,证券分析师很不值钱。六年后,当年的强庄、豪庄、善庄、恶庄几乎全部玩完。组合投资、基本面分析成为机构投资主流。分析师行情一路上涨,《新财富》最佳证券分析师更是一呼百应,成为机构一掷千金争相挖角的对象。

  从投机和坐庄盛行转向以基本面分析、组合投资为主,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六年时间里走过了海外成熟市场花了上百年时间才走完的路程。这,就是中国投资者成熟的速度。

  上市公司在成熟。上市公司绝大部分完成了股改,清理乱占款取得较大进展,回报股东意识增强,股权激励逐渐上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关心股价。六年前,分析师上门调研,要想方设法求着上市公司。六年后,上市公司变得有求于分析师。为了股改、增发、并购重组以及价值发现,上市公司高管频频出马,登门拜访券商、基金,参加机构的策略报告,主动自我推介。

  市场自身也在成熟。六年前,市场交易品种单一,层次单一,大盘股上市难;散户一片汪洋大海,以基金为代表的新机构投资者初出茅庐;对外开放尚未真正起步。六年后,权证重出江湖,股指期货呼之欲出,中小板、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有声有色,工行、中行等大蓝筹顺利登陆;散户边缘化,基民大扩容,基金、社保、保险等机构投资者举足轻重;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合资基金公司络绎而来。

  六年间,新股发行、并购重组、创新监管市场化程度提高了;投资者保护、法治环境改善了;本土机构开始走出国门,试水国际市场。这些也都是中国证券市场迈向成熟阶段的重要表现。

  推动中国证券市场走向成熟的最大功臣,当数以股权分置改革为突破口的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同样居功至伟。

  三、尚处发展初期

  低迷六年之后,中国证券市场乍现繁荣,走向成熟,泽惠国民,诚然令市场参与者欢欣鼓舞。但是,应该看到,当前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走向成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次新的长征。

  中国证券市场成长至今,只有16岁,还是一个少年。六年来,上下1000余点,这个少年漫漫求索,毛病改了不少,本领长进了不少,但跟修炼了上百年的海外成熟市场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国际大投行高盛今年的盈利接近100亿美元。中国百余家券商今年集体过了个大肥年,但所有利润加起来还是赶不上高盛。

  目前,全球以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共同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管理的资产总额超过55万亿美元,持有40%-60%的股票市值。而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规模只有3000多亿美元。

  在成熟市场,股权融资的成本最高,所以上市公司习惯优先使用自有资金、银行信贷资金,然后才考虑债券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在中国,相当多的上市公司把发行股票当作最便宜的融资手段,热衷于圈钱游戏。

  在成熟市场,债券市场非常发达,规模甚至超过股票市场。在中国,债券市场像个小脚女人,一路蹒跚碎步,直接融资过于依赖股票市场。

  成熟市场的资产谱系较为完备,产品较为多元,投资者不同风险偏好均可得到满足;市场层次较为丰富,主板、创业板、柜台交易场所各得其所。中国市场产品较为单一,投资者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虽然早已提上议事日程,但进展缓慢,创业板至今未能落地,柜台交易场所时开时关。

  在成熟市场,涨涨跌跌,无非无形之手的意志。在中国,大涨忧,大跌忧,不涨不跌也忧。有形之手极为忙碌,一年到头难得超脱几天。

  种种差距,集中体现为一对矛盾:中国证券市场现有发展水平跟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前者的服务难以充分满足后者的需求。

  即使经过了今年一年的大发展,中国证券市场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仍只有35%,赶不上印度。股票融资今年年景不错,可是跟3万亿新增贷款相比,仍然是小巫见大巫。16万亿居民储蓄刚分流了一个零头,机构就只好扎堆持股,加剧市场流动性风险。

  未来随着利率和汇率管制逐步放开,大量衍生创新产品推出,市场将变得更加复杂。证券市场参与主体是否具备了合理定价和管理风险的能力?现有的监管手段能否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避免类似3.27国债期货这样的事件重演?这些尚有待于市场检验。

  类似这些差距、矛盾和不确定性,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因为眼前的大好行情就头脑发热,盲目乐观。

  须知,中国证券市场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仍然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要真正步入成熟阶段,实现可持续繁荣,仍需付出较长时间的艰苦努力。

  四、面临历史性机遇

  迈向成熟阶段的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着崭新的历史性机遇。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说:“资本市场面临转折性变化,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说:“今后几年将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难得的机遇期,不能错失机遇,也不能错用机遇。”

  机遇来自哪里呢?

  机遇来自跟成熟市场差距的缩小,来自解决证券市场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努力,来自与改革、创新和开放相伴而来的新的不确定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差距有多大,矛盾有多大,不确定性有多大,成长的空间就有多大。

  机遇来自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2001年底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增长速度连年保持在10%左右,经济规模打入世界前4名。按目前的速度测算,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接近30万亿。假设到时候中国经济的证券化程度提高到50%,则中国证券市场总市值将达到15万亿左右。这意味着未来4年,中国证券市场市值有望翻番。

  机遇来自中国经济的升级换代。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过渡到金融大国,从打工挣钱时代过渡到财富管理时代,从实业立国过渡到金融富国,从资本输入国过渡到资本输出国。过渡期的各项升级换代,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内庞大的剩余储蓄和万亿美元以上的外汇储备,为证券市场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本。

  机遇来自中国的和平崛起。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正在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全面崛起,活跃于国际舞台。综观近代以来各国历史,大国崛起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大国崛起的过程,也是大国资本市场崛起的过程。荷兰、英国、美国、日本莫不如是。中国也将如是。中国证券市场必将伴随中国的崛起而崛起。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深具兴邦治国之妙用。这一点,越来越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

  共识就是最大的机遇。

  五、创新、开放、法治、监管

  历史性的机遇摆在了中国证券市场面前。抓住机遇,善用机遇,证券市场就有可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繁荣,少走弯路,早日跻身世界前列。

  抓住机遇靠大力推动创新。中国政府已将自主创新列为国家发展战略。证券市场既要服务于国家的自主创新发展战略,自身又是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推动创新的进程中,要树立这样的观念:耽误创新就是过错,扼杀创新就是犯罪。

  要推动创新机制从以政府为主导转向以市场为主导。成功的创新都是在市场试错中试出来的,不是官员、专家、学者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创新就意味着不确定性,意味着风险。强调风险可控、可测、可承受是必要的,但不能因此贻误时机。金融期货、创业板绸缪已久,应该择机尽早推出。

  抓住机遇靠大力推动对外和对内开放。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步子迈得很大,成绩不小。基金行业近半公司已经合资。QFII入市额度接近90亿美元,资金量虽然不大,但是提高了内地市场的竞争水平,带动了投资者观念的成熟。

  有人担心,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步子如果迈得太大,会不会削弱本土机构的定价权?会不会损害国家的金融安全?这种顾虑不太可能成为现实。定价权和金融安全的背后是实力。有多大实力,就有多大的定价权和金融安全。把门关起来,自己给自己定价,这种所谓的“定价权”和“金融安全”是脆弱的。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应该消除顾虑,宜快则快。

  证券市场对内开放不容忽视。前些年,市场非理性繁荣的时候,有些民营背景的资本大鳄胡作非为,给投资者造成了很大伤害,导致上上下下对这些大鳄们观感不佳,市场也给了他们应有的惩罚。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证券市场应该避免因噎废食,继续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准入机会。

  抓住机遇靠大力推动法治。2004年2月“国九条”颁布以来,证券市场法制建设和环境有了很大变化。《证券投资基金法》实施,《公司法》、《证券法》和《刑法》与时俱进作了修改。新法给证券市场留出了更大发展空间,突出了市场的责任主体,为依法治市提供了更合用的法律手段。

  不过,应该承认,法治仍然是中国证券市场最为薄弱的一环。受内外部因素制约,证券市场至今还未形成一套强有力的执法机制。选择性执法、有法不依、法不责众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不少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受到了地方或其他利益集团的掣肘。对投资者的司法保护和救济赔偿迟迟难以到位。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大力弘扬法治文化才能解决。

  抓住机遇靠大力强化有效监管。近年来,以中国证监会为核心的监管层放松行政管制,推动市场化导向改革,成效卓著。市场已经与监管层形成了较好的化学反应。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监管部门的本色就是“看门狗”,应该继续减少“狗抓耗子”式的不必要干预。凡是市场能做的,就坚决交给市场去做。

  当前,股改接近尾声,全流通时代逐步展开。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利益输送、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将会呈现新的特点,这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对外开放和市场创新也给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鉴于上市公司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已成为市场上两股最主要的力量,监管的重心应该转移到严格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强化机构投资合规性管理和风险控制上来。

  依靠“创新、开放、法治、监管”这四大法宝,中国证券市场就能够抓住机遇,逢凶化吉,一往无前。

  六、结束语

  2005年8月8日,市场从跌破千点的噩梦中醒来未久,本报编辑部发表《从千点走向繁荣》。我们提出:中国证券市场从千点走向繁荣之旅,已经开始。

  2006年2月6日,狗年的第一个交易日,千点之围确定已解,本报编辑部发表《走向繁荣》。我们建议:投资者抓紧时间,登上繁荣之旅的列车,系好安全带。

  如今,繁荣不仅已成现实,其迅猛程度还大大超出了我们当初的预期。

  我们因此得到启发:涨也罢,跌也罢,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对中国证券市场丧失信心。跌了,不要过分悲观;涨了,也不要盲目乐观。应该淡化对指数的关注,专注于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持之以恒,市场迟早会给投资者带来回报,甚至惊喜。

  我们深知,中国证券市场从繁荣走向成熟之旅,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还可能出现大的波折。不过,我们仍然希望,在中国证券市场走向成熟的路途上,繁荣能多伴些时候。毕竟,在繁荣中自信地走向成熟,比起饱经沧桑后无奈地走向成熟,无疑要愉悦得多。

  我们预言,伴随着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和平崛起,本土证券市场将强势崛起。也许用不了多长时间,全球性证券市场俱乐部的名单中就将添加一个新名字:中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