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赢家的博弈 谁在主导A股定价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3日 1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莫菲 华观发 上海、北京报道

  面对指数一年上涨100%的好时机,大多数投资者却无缘受惠。

  据统计,截至上证指数2000点,市场中的投资者赢利的只有20%左右,40%的股民仅仅持平,还有40%的股民亏损,赢利人中只有5%是超越大盘,或与大盘同步的。

  那么,在这场以价值回归为主题展开的机构博弈的大蓝筹行情中,究竟谁在主导A股的定价?

  做强A股定价权

  从闭门到开放,当QFII的一只脚迈进A股市场之后,A股市场任何一次震动似乎都能寻出QFII的声音和踪迹,其能量似乎越来越大。

  11月9日一早,高盛出台研究报告,认为互联网、金融、私人消费等上市公司将是2007年值得关注的板块。当日,广电网络综艺股份中科英华等具备互联网题材股票集体飘红。

  而在基金、保险资金与QFII的战略战术比较中,似乎也是QFII更为高明。

  在突然来临的本轮钢铁股行情中,国内公募基金似乎并没有在这波行情中获得太多收益。最近公布的上市公司第三季度季报显示,在钢铁股行情中的领头羊鞍钢股份(000898.SZ)和宝钢股份(600019.SH)中,国内公募基金的身影已经从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消失。

  相反,以花旗、高盛、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贷等为首的QFII们却一路高歌猛进。宝钢股份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QFII占了其中的五席,占流通股比例的12%。

  QFII在鞍钢股份上的持股更高,前十大流通股东中,除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红塔证券分别持有3.29%和3.10%外,其余股东均为QFII机构,持股比例超过20%。

  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金融股上。8月至11月,招商银行从7.5元启动,一路上涨至11.5元,涨幅近60%。而同期,在招行的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仅有银华优质增长和嘉实主题精选两只开放式基金。QFII与国内基金的持股比为5∶2,而两者的入市资金规模却是1∶10。

  有人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A股表现看基金、基金跟风QFII,而拥有丰富的海外投资经验的QFII,将把成熟的投资战略和战术搬到中国。

  A股市场的定价权,真的旁落到QFII手里了吗?

  有分析认为,由于QFII在中国投资的额度受到限制,QFII在寻求盈利方面,资金利用效率明显高于国内基金。踏不上行情、定不准价的国内公募基金们,有可能从此丧失对A股的话语权。

  但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副总经理周到对这一观点不以为然。

  周到认为,今年以来,从有色金属到银行股,国内公募基金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跑在QFII之前,赢得了市场先机,至于在本轮钢铁股中出现的上述现象是很少见的。他认为所谓“丧失定价权”一说是没有根据的。

  “整个QFII在国内只有几百亿的资金额,而整个A股的流动市值接近16000亿左右。你说,QFII能左右国内股市的定价吗?”他反问道。

  光大证券宏观策略部经理程定华也指出,今年国内基金的仓位一直在80%左右,优秀的基金收益率已经达到了120%。“你觉得这还不够吗?我敢肯定地说,今年国内基金的收益率绝对不会低于QFII。”

  程定华告诉记者,QFII目前在国内股市的投资基本上是以资产对冲形式来配置股票。“比如钢铁业,亚洲的韩国浦项钢铁和日本的新日铁的市盈率早已达到10倍以上,而国内钢铁业一直处于七八倍的水平。为了对冲风险,QFII当然选择钢铁股。这就是QFII扎堆钢铁股的原因。”

  不过,也有分析者指出,随着中国开放和QFII额度提升,QFII的投资理念对A股投资者的影响加大,QFII话语权提升,乃至国内外联动效应加强,都是不可否认的趋势。

  尽管上海A股市场的市值已突破6.5万亿,但这一数字与美国等股市相比,仍有巨大差距。截至2006年8月31日,机构持有A股比重为36.4%,在美国,仅共同基金持有资产就达到9.4万亿美元(2006年第1季度数据),占美国股票市值比重约55%。

  “机构投资者力量与蓝筹股不够多,市场容量不够大也是造成A股市场定价权之争的原因之一。”一位贴近交易所人士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吸引更多的蓝筹公司进入A股,同时引入更多国内机构投资者。

  一个市场的价格还和供求关系有很大关系。中石化(600028.SH)国内股价就一直比香港的H股高。“这轮行情的上涨主要是与国内流动性资金充裕有关。”程定华说,今年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万亿美元。同时,光是中行、招行、工行等大型商业银行资本项目的募集资金就接近3000亿元人民币,央行提高了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只冻结了不到1500亿元的银行资金,对遏制流动性起不了太大作用。再加上当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遭遇宏观调控,资金自然流入股市,推动上涨行情。

  监管归位

  从2005年6月的上证综指998点至2000点,指数上涨100%的背后,不仅是机构投资者的一致理念,监管变革也在其中起到决定性的支撑作用。监管层正在放弃“政策市”而使市场向本色回归。

  “上世纪90年代,政策就是行情。”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理事长王连洲见证了那个年代。

  1994年7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商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的文章,推出“停发新股、允许券商融资、成立中外合资基金”三大利好救市政策,引发8月狂潮。上证指数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9月13日的1052.94点,累计涨幅215.33%。

  随后一年,管理层陷入同股市涨跌的不断较量中,一会儿当鼓风机,一会儿当救火队。

  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扼住了涨势的咽喉。文章指出:“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则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

  1999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又发表《坚定信心,规范发展》特约评论员文章,要求“坚定信心,发展股市”。6月25日,沪深两市成交量达830亿元,创历史纪录。

  “中国的股市是个小孩子,刚刚成长起来。你把它左打一巴掌,右打一巴掌,打得半死不活了。”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大用说。

  而目前在股权分置改革与各项制度建设接近成功尾声的数月里,尽管股指翻倍,但监管层并没有伸出其有形之手来干预市场的涨或跌。

  此前的9月,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曾表示,中国资本市场正在越来越市场化。他说:“确实,过去还要管指数,现在指数我们好像管不了,我们也没有管。”

  “政策市”真的在远离中国股市而去吗?

  10月中旬,当上证指数接近千八之际,证监会曾邀请基金、保险等机构投资者召开南京会议。据某基金公司人士称,会议上,管理层口头表示希望股指不要上涨太高,要为明年股指期货等政策的出台预留上涨空间。

  “也许,监管回归不能一步到位。但可以看到的是,即使管理层发话了,其干涉的作用也没有原来的立竿见影效应。”这位基金公司人士说,2006年第四季度,包括基金、保险公司在内的机构投资者依旧把数千亿资金不断涌入市场。

  “政策市向市场市转变是必然的趋势。”中国证券业协会理事、中国证券业协会分析师委员会副主任张长虹认为,股权分置改革前的市场就是政策市。投资者的一举一动都是政策动力在维持,那是平衡各方利益为标准的市场。而股改之后,投资者的补偿已经兑现。投资者已经没有要求监管层采用政策手段维护股价的心态,这为监管回归本源,用市场手段解决市场问题带来契机。

  “可以看到,证监会在运用控制新股发行节奏的方式来调控市场,未来市场的无形之手将发挥更大作用。”张长虹说,“只要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石油、中国移动这类蓝筹股能确保卖得出去,就可以在市场上发行。”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