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财重组:苦渡两年劫后余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 10:41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莫菲

  错失国家电网,与瑞士第一波士顿擦肩而过,终于在10月31日——券商综合治理收官的最后一天,湘财证券重组在“苦而后觉”中获得重生。

  据某位贴近证监会人士透露,“10月31日,证监会批准了湘财证券新重组方案。这意味着其历经两年波折的重组基本尘埃落定。”

  据悉,湘财证券于上月召开了股东大会,债权人和股东共同投票表决,通过了公司老股东增资与债转股的重组方案。基本方案是湘财证券的老股东首次对公司增资6.3亿;债权人将其持有债权转为股权17亿;之后公司注册资本将从原先的25.1亿变为30亿左右。

  资料显示,目前,山东电力及其全资子公司山东鑫源控股有限公司,和山东鲁能物资集团有限公司共持有湘财证券25.19%的股份而成为湘财证券的第一大股东,华菱集团持股23.95%为其第二大股东。

  二年曲折路

  命运似乎与湘财证券开了不大不小的玩笑,其重组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曲折之路。

  湘财证券是中国第一家增资扩股的综合类证券公司,注册资本25.1亿元。第一、二大股东分别是鲁能泰山和华菱管线。

  1998年,湘财证券因投资银行业务跨入全国十强而名声大噪。

  1999年,在证券公司增资扩股潮中,湘财拔得头筹,资本金从1亿元扩充至10亿元。

  2001年12月,湘财证券再次成功实现增资扩股,注册资本扩充到25亿元。

  一帆风顺之后湘财与多数同行一样陷入了尴尬的困境中。

  自2004年初起,湘财证券就试图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解决自身发展的资金不足,并欲以此为契机跨入国内大型综合类券商的行列。

  当时有意向对湘财证券进行重组的不仅有国家电网公司,而且有瑞波、汇丰数家外资公司。

  2005年底,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对湘财证券进行完尽职调查,并撰写了长达数千页的尽职调查报告。

  尽管湖南开元会计师事务所做出的湘财证券2004年年报显示,“湘财注册资本25亿元,但净资本只有6.9亿元,其总资产从2003年的90亿元下降到了2004年的62亿元”,但是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依旧对湘财证券的文化与管理给予较高评价,并把尽职调查报告递交至证监会。

  在内资与外资重组面前,一向勇于走出去的湘财证券选择了与瑞波、汇丰等公司的继续谈判。

  此时,国家电网把6.6亿元资金投向了另一家急需资金重组的蔚深证券(现更名为“英大证券”)。

  正当湘财证券外资重组有望成功之际,中国证券公司引入外资重组之门被监管层暂时关闭。据悉,此举是为了中国取得WTO谈判的更有利地位。

  一时间,湘财证券的重组陷入紧张状态。这意味着重组将重新来过。

  2006年7月,考虑到离证监会要求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大限还有不到3个月时间,湘财证券管理层以及股东方正在做最坏打算——一旦无法及时获得外部注资,公司将实行拼死自救,以避免被行政清理。

  “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钱不是好拿的,那时公司要被清理,也是要抓人的。”这位贴近证监会人士说。

  当时方案是原股东将根据净资本进行相应比例的缩股,公司最后将从综合类券商转型为经纪类券商。

  在经历了短短三月后,湘财证券的重生方案终于浮现水面。

  湘财证券的老股东首次对公司增资6.3亿;债权人将其持有债权转为股权17亿;之后公司注册资本将从原先的25.1亿变为30亿左右。

  苦而后觉中重生

  重组是湘财证券获得新生的一部分,能够从苦味中对中国证券业的问题进行反省、觉悟才是支持湘财证券未来长远发展的根本。

  无疑,湘财证券在短短三月内,重新获得老股东的支持是与目前的证券公司所处环境密切相关。

  广发证券、国金证券及海通证券借壳上市的题材,使得与之有关的上市公司出现普遍上涨行情。曾几何时,被唾弃的证券公司股权又从烫手的山芋变成了抢手的馍馍。

  通过借壳上市,持有证券公司的股权增值几倍,成为可以看见的机遇。“因此,湘财证券的老股东愿意回到谈判桌上重新商议。”一位熟悉情况人士介绍。

  另一重要信息是,明年8、9月,中国政府暂停审批外资参股券商事宜有可能解禁。这对湘财证券及其老股东而言是件好事情。

  外资的热情依然高涨。

  相比而言,无论是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还是汇丰银行,对湘财证券的熟悉与认可程度都要超过其他证券公司。如外资要参股证券公司,或将首选原已有过交道的证券公司。

  “不排斥有外资新股东在明年参股,也是老股东愿意现在以较低价格提前增资扩股的原因之一。”上述人士表示。

  当然,支持证券公司真正从原先靠天吃饭、无视风险中转型的关键是证券公司管理者的正确思想,以及经营战略与战术。

  据悉,湘财证券董事长陈学荣曾撰写《苦而后觉》一文,对证券公司普遍亏损、信用丧失、客户流失等问题做了思想理念、盈利模式、经营方式与成本控制、风险控制、管理机制等十点反省。此文在证券业内广为传阅,并得到管理层的好评。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