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QDII为何门庭冷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30日 22:48 《资本市场》

  作者:仲志远

  仅有了QDII的行头还远远不够,想想如何才能更好地惠及投资者或许能够解脱这一困境。曾经喧嚣不已的QDII居然落到了“雷声大而雨点小”这样的地步,尤其值得各代理银行深思——

  8月10日,汇丰银行获得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代客境外理财购汇额度5亿美元。加上此前不久第二次批准的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购汇额度20亿美元与15亿美元,以及7月21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东亚银行等第一批银行获得的48亿美元,QDII的购汇额度一举达到了88亿美元,短期内超过了QFII的额度。

  然而,QDII额度的实际影响力实在有限。即使各大银行极力鼓吹代客投资境外的便利也没有想像中的热闹,曾经风传QDII将分流A股市场资金的消息也戛然而止。股指仍旧上涨下跌,而QFII仍然狂买A股,花旗账户的市值猛增17%,境外资金看好A股市场,似乎紧盯着各行业的龙头企业不放,外资并购早已显露端倪。

  中行和工行QDII在京沪等地推出相关产品之后一段时间均为“零成交”,各地投资者也对此普遍谨慎观望;虽然时有销售,但客户也仅限于5万元的起点购买,少见大客户。备受媒体与业界追捧的QDII为何市场反应如此冷淡?

  资金的地下流向

  门庭冷落的现实让各大银行担心自己能否完成销售额度。早前,扩大投资海外规模的呼声最早还是出自香港股市,直到2006年4月14日,

人民银行才将QDII局部开放。

  QDII主要是为银行的储蓄资金提供了一条投资渠道。内地股市低迷之时,原先的投机资金经地下通道流入香港股市,据传其中多半就来自深沪股市,而QDII不过是将事实明朗化。

  与QDII一起投资海外资本市场的一般还有社保基金、保险公司资金,亦即所谓“三驾马车”。早前就有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人士撰文透露,2006年将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允许保险公司购汇进行境外

证券投资;而保险业界反驳说,保险机构都有保险外汇资金,不涉及外汇兑换,即使购汇本来也需要花费成本,与真正的QDII还有一定差异。毕竟海外投资的风险较大,保险公司也谨慎行事,何况现有规定下的投资额度尚未完全投入海外市场,因此保险公司购汇境外投资的需求并不迫切,社保基金的情况也与此类似。

  QDII正式启动,就意味着境内居民手头的资金可以借机构投资者之手出入香港股市以及国际资本市场博取一些收益。从理论上来说,QDII制度与此前QFII的实施,将会推动内地股市向国际化的方向迈进,譬如,深沪股市中国银行股的估值就会与香港股市中国银行股的估值趋同,而现实却是估值化的显著差异仍然存在,A股银行股的估值应当向上重估。也就是说,QDII虽然是外汇管制的权益之计,但至少可以让内地居高不下的国民储蓄因为海外投资而“泄洪”,一旦境内资金与境外资金互动贯通,深沪股市的市盈率也不至于畸高而可以真实合理地反映

股票的价格。

  现实的利益关卡

  QDII虽然备受到媒体与业界的追捧,但似乎并没有太多地顾及投资者的利益,而是在产品设计之时就预先截留了自己的好处。

  据一名刚刚结束内地银行工作投身香港的业界人士透露,QDII遭受冷遇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内地银行本身的做法却很值得商榷。“我在建行工作时,也想过借助QDII推出一些产品,并希望从中开拓一块利润来源。但是,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稍微留心即可发现,每个中间环节都想吃一块利益,说是‘雁过拔毛’一点也不过分,最后到了客户手中的产品显然就没有多少吸引力了。既然得益不多,又何必煞费苦心呢——这可能是QDII产品至今仍然难卖的一个原因”。

  实际上,股改前后涌入中国内地A股市场的境外资金QFII也如过江之鲫。“人民币正处于升值的过程中,外国人的钱都在涌往中国,那些精于投资的老百姓当然也在观望:我们的钱为什么要往外投呢?”

  “真正对海外投资有兴趣的大额投资人早已‘八仙过海’,绕过了既定的QDII渠道,以其他形形色色的手段投资;倒是那些没有办法去海外投资、又不了解海外市场的大部分小额投资人才对QDII还有一些依赖。不过,他们还需要时间了解海外市场,也不会轻易就购买各大银行设计的QDII产品”。

  显然,想要排解内地居高不下的储蓄率,仅有了QDII的行头还远远不够,想想如何才能更好地惠及投资者或许能够解脱这一困境。曾经喧嚣不已的QDII居然落到了“雷声大而雨点小”这样的地步,尤其值得各代理银行深思。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