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中国石油业如何走出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9日 23:48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不同于壳牌的逆周期现金并购战略或BP的顺周期换股并购战略,中国的石油企业奉行的是典型的顺周期现金并购战略。但是,无论是优尼科事件、还是俄罗斯石油公司的IPO都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顺周期的现金并购战略下,即使我们无惧高成本可能也买不到期望中的石油资产。真正要驾驭高油价,有益的借鉴应该是像壳牌那样,在周期性的低谷出击

  中国企业为全球性石油资产高估买单

  自2004年世界油价进入新一轮上涨后,中国的石油企业陷入了高油价的恐慌之中,为了抵御油价进一步上涨的威胁,开始“疯狂地”、甚至是不计成本地到境外“抢油”。这一典型的顺周期现金并购战略,让处于周期性高点的东欧石油公司成为整个并购浪潮中最大的受益者。

  2005年10月,“中石油”以每股55美元报价,收购哈萨克斯坦第三大石油公司PK公司100%股权,总收购金额42亿美元。收购完成后,“中石油”承诺将其中33%的股权以14亿美元价格出售给哈国家石油

天然气公司,但哈石油公司将以其未来在PK公司的权益利润来支付这14亿欠款。哈萨克斯坦政府在索取了让99%股东都满意的高收购价后,在最后一刻又利用临时修改的
能源
法又“敲诈”了“中石油”5亿美元的罚款。

  今年7月,“中石化”收购英俄合资秋明-BP旗下的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中,收购的全部资金由“中石化”负责募集,但收购完成后51%股权要归合作方俄罗斯石油公司所有,而俄方欠中石化的收购款将在未来逐年用其享有的乌德穆尔特公司权益利润偿还。也就是说,俄罗斯石油公司假手“中石化”,一分钱没付就从英国人手中收回了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51%的股权。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未果,但如果真的并购成功的话,面对百余亿元的新增负债,“中海油”的中小股东不知是该笑还是该哭了。 在周期性低谷更容易“驾驭高油价”

  能源企业要“走出去”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走出去”是否一定要在这个周期性的高估顶峰?“无惧”高油价,显然已是一个超越商业范畴的政策意图,对于一家上市公司、一个盈利性企业来说,“高油价”下的“高收购价”显然是可怕的。

  实际上,从过去百余年的石油发展史来看,油价的高企从来都是短暂的,回归是必然的。而从BP和壳牌的比较中我们也已经看到,顺周期的现金并购战略将稀释资产整体的盈利能力,并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即使是像BP这样的国际石油巨头也不敢在高估时期采用纯现金的大规模并购战略,此前与“中海油”竞购“优尼科”的“

雪佛龙”提出的也是“25%现金+75%股权”的报价。顺周期的现金并购战略,从长期看将损害中国石油企业的盈利能力,并将在行业低谷时期集中显现。

  当然,石油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有很强的社会性,如果我们撇开商业利益、从纯政策性的石油战略安全角度看,资产的购买成本可能就不是那么重要了。但问题是,即使“无惧”高油价,我们就真能“驾驭高油价”了吗?

  在顺周期的战略下,即使我们无惧高成本可能也买不到我们期望中的石油资产。因为处于周期性高峰的石油东道主们正享受着丰厚的利润和充裕的现金,此刻的他们并不急于转让资产,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年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走得额外艰难的原因。

  其实,在周期性低点,周期性资产非但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反倒由于行业内的普遍困境使东道国的谈判能力大幅削弱,石油资产的取得和驾驭变得更加容易。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