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券商保险资金创投路线隐现 本土VC忧虑资金匮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3日 10:53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邬静娜

  “大家都想做成像摩根士丹利、高盛那样的超级投行。”某券商人士说,创业企业就是鱼头,上市保荐就是鱼身,二级市场经纪则是鱼尾。但现在大家就像吃一条鱼,希望把整鱼都吃进自己肚子。

  “创新类券商会首先试点。”华北地区某券商人士向记者透露说,从今年3月份开始,证监会就召集8家创新类券商在北京开会,要求券商提交创投基金设立方案、资金来源以及项目运作方面的建议。

  创投资金匮乏

  今年2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其中提出,在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许可的前提下,支持保险公司投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允许证券公司在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的前提下开展创业风险投资业务。

  有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团队对VC(创投)是至关重要的,团队决定了投资的成功率,“毕竟隔行如隔山”。

  但上述业内人士也不讳言,VC领域的人员流动非常普遍,而券商的加入可能会加剧这种趋势,“资金规模越大,对做VC的人的吸引力相对也会越大”,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收取更多的管理费用,以及可能支付更高的薪酬。大量小型VC的核心人员因此跳槽到稍具实力的公司。“团队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失败。”

  要留住人,首先得有钱。缺乏后续资金是中国本土VC的一大软肋。吴亮说他所在的底德保德新创投公司,其投资资金基本都是自有,“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似乎是天方夜谭。

  然而在欧美,金融机构资金则是VC主要的资金来源。在美国,1988年,养老基金、保险公司资金已经占到创业投资资金的46%,1998年这一比例提高到了63%。欧洲国家的风险资金主要来自银行、保险公司和年金,分别占全部风险资金的31%、14%和13%。

  “在中国,无法从金融机构得到资金是VC们缺乏后续资金的原因。”业内人士说。

  券商、保险公司欲自立门户

  长期以来,内地券商只有投行、经纪、自营和资产管理四张牌照。这些业务都是与证券交易相关的通道业务,受行情和行业政策调控的影响比较大,缺乏分散业绩风险的渠道。

  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一些有风险投资身影的项目上市后获得的巨大回报。今年4月,清科创投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创业投资回报研究》中指出,自1994年到2005年,在接受调查的62只创投基金中,投资回报率高于40%的基金共有7只,介于20%~40%的共有17只,在10%~20%的有19只。这无疑是巨大的诱惑。

  此前有消息指出,发改委此次将对券商设立的VC公司进行资格备案。尽管目前还没有“实际性进展”,但很多券商都提前研究开展VC业务的可行性。有感于海通证券运作中比基金的经验,大部分券商的操作方式都倾向于将创投基金从投行部剥离出来,单独或于其他公司合作成立创投基金公司。

  与之类似的还有保险公司。

  “它们(指保险公司)对基金管理人非常苛刻。”国内一家和保险资金有多次接触的VC界人士介绍说,他们要求基金管理人的注册资金达到10亿元,而实际上没有任何一家基金管理公司能达到这个条件。“(因此)就只能把资金交给自己的

资产管理公司。”

  对此,深圳风险投资公会秘书长王守仁指出,这只能说明他们对创投这个行业不了解。管理公司最重要的是管理能力和投资能力,其本身并没有多少资产。

  据王守仁介绍,保险资金投身VC可能有两条途径:其一是参与国家和各地政府发起的引导基金。另外则是参与发起设立民营的创投基金。

  路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吕立山指出,保险行业参与风险投资已有多年历史,但是只有大型的寿险公司可以考虑风险投资,而非寿险公司,包括财产险和意外伤害险,他们都“不应当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寿险公司投资额度也是其资产总额的很小一部分。王守仁认为,保险公司最初可能拿出5%的资金,在确定投资效果之后再加大投资额度。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