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央行银监会方案获准 资产证券化试点谨慎扩军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3日 08:35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程志云 北京报道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即将扩容。 本报从有关渠道获悉,在今年6月18日央行和银监会上报有关资产证券化扩大试点的方案两个月后,近日国务院批准了试点扩容方案。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日前,央行金融市场司多次召集各家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开会,传达国务院的批示。“国务院要求央行和银监会遵循谨慎推进原则,审慎扩大试点规模。目前,央行已经布置各家金融机构尽快上报试点申请材料。” 业内人士认为,从目前来看,通过国开行和建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财务会计规则体系,基本上实现了试点意图。但第一期试点范围狭窄,资金量太少,品种相对单一,时间也比较短,还不能完全暴露出市场风险。 问题重重 自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去年启动以来,国开行和建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期分别发行了41.77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30.19亿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试点以来,银行间市场资产证券化交易系统运行平稳,已能够进行更大规模的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交易。 同时,试点取得的成功经验为未来的证券化业务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操作平台。两家试点银行形成了符合国际惯例的交易结构,监管层也制定了包括试点管理办法、机构准入、会计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并且争取到了国家的试点税收优惠政策。 今年4月,央行与银监会共同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情况总结》。在肯定了一年来试点的成绩同时,也提出了试点中暴露的诸多问题。 某知情人士对本报表示,在资产证券化试点过程中,信托公司和其他第三方机构与发起银行的强势地位相比,缺乏对等地位和监督能力成为重要问题之一。 当前我国尽管采取SPT模式进行资产抵押证券的发行,无论是项目审查、评估,发行债券到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处理都是应该由信托公司和第三方中介机构主导。但实际情况是,项目从研发到实施,几乎是发起银行一手包办。受托机构在发行前期过程中缺乏参与和决策实力,在项目存续期内监督能力差。 这体现在,一方面,作为受托机构和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人,信托公司仅对项目债权人的合法性和贷款合同的合法性进行了审查,而没有对入池资产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深入审查。同时,作为发行人和第三方机构也缺乏经济制约机制,或市场约束机制来保证贷款银行能积极主动催收贷款以保证投资者利益。 而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称,此次试点暴露的另一个问题是信息披露不够。由于资产证券化涉及资产量往往比较大,产品结构也比较复杂,作为投资者在信息量的掌握和信息准确度的把握等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发行人定期公布的信息披露。但目前有关法规对发行说明书和受托机构报告编制中的信息披露内容不能完全揭示资产池质量和风险。投资者还需要资产池各个参数指标的分布情况和组成细节。 “除此以外,国内第三方评级市场不完善,也成为试点暴露出的一个不足之处。从国际评级市场经验来看,对证券化这类结构性金融产品需要有不止一家的评级公司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评级方法做出评级,这样有利于提高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弱化信息不对称引致的投资风险。”该人士指出。 尽管问题不少,但国内银行已经没有回头路了。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负责人李伏安曾撰文指出,从国外经验来看,在美国的债券市场中,资产支持证券占有量为30%,在每年新发行债券市场中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量超过50%,每年新增的住房按揭贷款中有70%进行资产证券化剥离出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而我国银行的资产70%-80%以贷款形式出现,期限一般是三到五年甚至更长。“如果不掌握资产证券化工具,在全面开放之后,我们如何同国外金融机构竞争?”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鉴于国内资产证券化试点本身有其涉及到多方面的复杂性,面临的法律环境、监管环境、市场环境以及投资者认知等各方面都与国外不同。在此基础上,监管层认为目前仅仅130万元的试点规模比较小,品种单一,难以达到试点效果。《总结》建议进一步推广资产证券化试点。 谨慎推广 知情人士透露,这次扩大资产证券化试点将会是一次全方位的扩容。既考虑拓宽试点的发起人范围、资产类别和规模以及投资者范围,同时还会针对上一次试点当中的问题进行改进。 本报获悉,从此次央行在和各家金融机构通气的情况看,发起机构的范围将扩大,不仅局限于国开行与建行,还包括其他几大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而试点项目的范围也将不局限于前期试点的房贷,还包括银行汽车贷款、消费贷款、信用卡以及不良资产等都将成为证券化的标的。 2006年以来,监管层经过多方协调,不断增加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主体。证监会和保监会都专门发文允许证券投资基金和保险资金等大资金投资资产支持证券。此外,有传言称今年监管当局还将逐步增加参与资产证券化投资者的机构和领域,使其从银行间市场走向场外交易市场,并在清算和托管等方面提供扶持。 在此前“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高级论坛”上,李伏安表示,资产证券化有望在今年得到更长足的发展,达到千亿以上的规模。 但也有业内人士表达了谨慎的乐观:从国务院的批复来看,多次强调审慎的字眼。这说明,资产证券化试点不会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扩张。从上半年的宏观形势来看,GDP增速快,银行存款和贷款双高,市场上流动性过剩,在这种情况下,高层并不愿意大规模推进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管层担心银行通过试点拿回的资金再用于加剧信贷投放。 另一方面,从银行来看,尤其是一些大银行,似乎积极性同样不足。 一位业内专家指出,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资产出让来获取流动资金,从而重新配置资产。但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严重过剩,各项贷款指标控制又相对严格,因此普遍缺乏进行证券化动力。“大银行的确动力不足,但中小银行例如浦发、民生等股份制银行则非常踊跃。这些银行都面临存款量相对比较小的困境,有流动性需求。而且从长期战略来看,出于回避长期经营风险的考虑,各家银行也有参与试点、掌握资产证券化工具的需要。”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