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QDII银行识卖不识货 柜台人员不知为何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2日 16:22 大洋网-广州日报

  为了饮头啖汤,国内获取代客理财购汇额度的银行争先恐后地推出自己的QDII产品,目前,已有3家大银行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

  然而记者走访两家银行在广州的分行和支行后发现,由于QDII产品推出仓促,银行方面在资料和人员方面准备不足,产品没有说明书,销售人员自己也发蒙。

  记者方利平

  柜台人员不知QDII为何物

  昨日,记者走访了正在销售QDII产品的两家大银行在广州地区的多家支行,大部分支行柜台人员竟然不知QDII为何物,经过记者解释并打电话咨询了内部人员后,才弄清楚自己的银行确实有这样的产品在出售。有的支行柜台人员干脆表示只有分行才有卖,有的则表示,支行可以代为办理,但对产品的具体情况,却无法提供说明。

  随后,记者赶到以上两家银行在广州的分行,结果仍然无法让人满意。尽管销售人员表示之前都进行过内部培训,但当记者咨询细节问题时,销售人员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记者每问完一个问题,销售人员就来回跑到办公室或者打电话问专业人员。更有银行的销售人员表示,自己银行的产品才是真正的代客境外理财,其他银行的产品是

外汇理财产品的变相,但当记者追问为什么时,他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销售人员无法提供说明书

  由于销售人员无法解释清楚,记者便向其索要详细的产品说明书,然而两家银行均无法提供正式的说明书。一销售人员临时在电脑里面打印了一份资料给记者,但资料上方明确标明“只供内部使用”,而且,投资收益率等栏目都是空白。据销售人员介绍,这是之前银行内部员工培训和学习使用的资料,当时收益率还没有确定下来。详细的产品情况在产品协议里面有,如果客户真的有意向购买,才可以出示。

  而另一家银行却更加让人难以捉摸,一方面,销售人员费尽口舌艰难地向记者介绍产品的重点和好处,另一方面,却不提供任何介绍产品详细情况的文字资料,更为神秘的是,桌面上明明摆着一份类似产品说明的打印资料,当记者要求查看一下时,销售人员却表现得很为难,说这是内部资料,不能对外公开。

  三款产品大比拼

  目前,工商银行的QDII产品刚刚唱罢,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的产品又开始登场,各家银行的产品设计有什么差别?预期收益率如何?投资风险又如何呢?

  流动性不同收益率差别大

  目前,三大银行推出的产品中,工行和交行均为美元汇率挂钩型产品,预期最高年收益率在10%左右。但流动性较小,在产品期限内投资者不可提前赎回(见下表)。

  中行的产品则有较大差别,据介绍,中行首款QDII产品有点类似外币的货币市场基金,资金主要投资于美国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产品生效后不超过1个月就可以开始办理申购,不超过两个月可以开始办理赎回,申购赎回均开放后,投资者随时可以进出,而且不收费。不过,收益相对较低,业绩基准在美国3个月央行票据收益率的基础上减去3个百分点,大致2%左右。

  此外,由于目前境外理财产品普遍要面对

人民币升值的风险,因而3家银行都推出了避险型产品。

  如工行的首款产品,不避险产品收益以美金本金计算,最高收益为7%,最低收益为3%。避险型产品则约定了6个月后人民币升值1.5%的远期结汇价格。又如交行的避险型产品无需考虑换购汇成本,收益也根据人民币本金计算,如果4个季度汇率都落在各自的观察区间内,年度收益率最高可达6%,即使4个季度美元汇率都突破设定区间,投资者的本金也可获得100%的保障;而其不避险型产品最高年收益率可达12%,但需承担购汇和结汇的价差成本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

  避不避险须重点权衡

  到底是避险型产品还是不避险型产品划算,则取决于期限内人民币升值幅度的大小。

  如上述工行产品,如6个月内人民币实际升值幅度大于1.5%,则避险型产品较划算,反之,则避险型产品不如未规避型产品。而交行的产品,如果4个观察期的收益都为零,则避险型产品肯定划算;如果4个季度都取得收益,则选择未避险型产品比较划算,因为两者收益率相差6%。但未来一年内人民币升值5%以上的可能性较小。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