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冷处理资产证券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 12:10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 |||||||||
资金不缺 动力不足 证券时报记者 清溪 自去年底国开行和建行分别推出“开元”和“建元”两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之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大有如火如荼之势。有业内人士乐观预计,随着未来信贷资产证券化
银行资产证券化优势多多 该人士表示,从理论上说资产证券化具有可以分散银行风险、增加新的融资渠道和促进固定收益证券市场发育等诸多好处。以美国的经验来看,银行尤其是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发展中扮演了主导作用。但他坦言,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我国银行现阶段推出资产证券化的意愿并不强烈。因此,自去年底以来的半年里,除了国开行和建行一共推出的三期资产证券化产品之外,一直未见其他银行有实质性举动。 银行作为资产证券化的发起机构,相对于券商等主体而言,发展资产证券化具有很多优势。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陆文磊认为,商业银行发展资产证券化的优势在于,商业银行自身拥有很多可以证券化的资产,并有更多的客户资源,便于其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销售。 从资产证券化发展比较成熟的国际市场来看,商业银行将资产证券化看作是充分利用银行信用中介能力的最好工具之一,它可以提高银行资金使用效率,增加银行的盈利。商业银行作为资产证券化业务发行主体在国外发展十分迅速,以1985年最先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化产品的美国为例,目前美国的资产证券化供给主体结构中,商业银行占了四成以上。 但在陆文磊看来,目前我国银行推进资产证券化面临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方面是银行盈利模式单一,对于资产证券化融入的资金缺乏良好的投资盈利渠道;另一方面是住房抵押贷款等资产是银行优质资产,违约率非常低,银行缺乏将其证券化出售的动力。 资金不缺遏制银行动力 美国银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十分发达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的低储蓄率导致银行从常规渠道获取的资金来源不足以满足其放贷需求,必须利用资产证券化扩大客户群体,并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中获得贷款服务收入,以弥补存贷利差的不足。 但一位券商债券研究员认为,这一点在我国目前环境中不太适用,由于我国历来的高储蓄倾向,国内银行不担心资金来源,同时社会对于银行贷款的需求也十分强烈,银行也不担心贷款的压力。而由于银行盈利渠道较为单一,主要还是在于放贷收入,因此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的收入面临投资的压力。随着今年以来由于宏观调控的压力再度加大,导致许多银行不得不执行控制信贷的压力,此时再加速推进资产证券化,将使得投资面临更进一步压力。 银行不愿出售优质资产 除了资金充裕导致动力不足之外,对于不少资产质量较为优良的商业银行来说,优质的信贷资产是非常珍贵的。即使与负债不够匹配,银行仍然不愿意将优质信贷资产真实出售并证券化。一位大行资金交易部门的一位人士表示,尽管目前房地产面临着调控的压力,但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仍是银行最好的资产之一,银行没有出售这部分资产的必要。 该银行人士举例说,相比较国开行而言,建行推进资产证券化的积极性就不是很高。原因在于,建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资产主要是其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因而在去年发行了2005年第一期30多亿元的“建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之后,该行高层人士就在年初表示,今年没有再发MBS的打算。在这位人士看来,国开行之所以积极推进信贷支持证券(ABS)的原因是,国开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不能通过吸收储蓄存款作为资金来源,因此希望发行MBS提前拿到资产池中现金,有利于资金周转,同时利用信贷资产表外核算提高国开行的资本充足率。而建行去年主要出于响应监管层推进创新的目的发行MBS,但30亿元的发行规模对于其庞大的资本来说微不足道,起不到什么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作用,并要为此支付融资成本。因此,一些规模较大、流动性充裕的商业银行在现阶段面临着类似境况,就是缺乏足够的动力来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国海证券固定收益证券研究中心段吉华认为,优质信贷资产对于银行来说毕竟是稀缺资源,如果将已有的优质资产证券化出售,在放贷的同时,既要承担放贷成本,又要支付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费用。而银行在吸收储蓄资金之外,还有发行次级债等同样便利的融资渠道,推进资产证券化的动力受到抑制。 不良资产证券化并非主流 除了优质资产之外,银行还有不少不良资产。任何一家银行都愿意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原因在于银行希望规避不良资产的风险,获得稳定可靠的收益。但是,这却受到了需求者的限制,也超出了传统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范畴,资产证券化的主流是正常资产,而非不良资产。固定收益市场中,以追求高收益为目标,敢于投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机构少之又少。 段吉华表示,资产证券化并不是处理不良资产的主流手段。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更多靠剥离核销、国家注资等等手段加以处理。如果没有可靠的市场保证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需求,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空间也非常有限。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