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融资融券业务启航在即 > 正文
 

保险公司与银行机构谨慎接触融资融券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7日 10:18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卢荣禾禾 唐曜华

  与券商的积极备战相比,保险公司和银行对融资融券的态度则要谨慎冷淡许多。记者日前在采访中发现,融资融券业务开闸之后,保险公司和银行都加大了相关的研究工作,但他们对于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则表现出想当的谨慎。有个别银行已经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主动上门拜访有望试点的创新类券商,表达出希望加强合作的意愿。

  保险公司低调准备

  从国际经验来看,作为长线资本的投资主体,保险公司和社保基金是整个证券信用交易市场中最为重要的借券方。但面对融资融券这样一项全新的业务,国内很多保险公司的态度却相当谨慎。

  “融资融券具体实施细则还没有公布,公司领导对此都比较谨慎,现在不好发表评论。”深圳一大型保险公司婉拒了采访。中国人保

资产管理公司的人士表示,保险公司投资的一贯政策是安全性第一,而且保监会对保险公司投资
资本市场
的风险控制非常严格,“预计基金以及保险公司等大机构初期肯定不会采用融资融券的方式投资,这是大机构风险控制所严禁的。”记者在采访中感觉,与券商的豪言壮语相比,保险公司出言相当谨慎。

  业内人士指出, 严格控制保险资金运作风险一直是监管层重点强调的。但据记者了解,有部分大型保险公司开始积极行动起来。《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颁布之后,一些公司也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认真学习,并在中行等大型大型蓝筹股的IPO中积极储备资源,为未来转融通之后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作准备。

  银行矛盾中备战

  某国有银行的负责人说,融资融券业务开闸,银行喜忧参半。喜的是可以为目前严重过剩的银行资金找到新的出路,并且获得较高收益,忧的是对银行的风险控制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泰君安证券行业分析师伍永刚认为,《管理办法》要求开展融资融券的券商必须实行第三方存管,因而融资融券业务的启动将为银行带来第三方存管业务的手续费收入,此外,实现转融通之后,银行资金将通过金融证券公司进入股票市场,这为严重过剩的银行资金提供一个新的投资渠道,并且获得较高收益。《管理办法》规定券商的融资利率不得低于贷款基准利率。

  但就目前而言,试点期间融资资金和融券来源只能由券商的自有资金和自由证券为主。因此银行在融资融券的业务中,只能享受到第三方存管所带来的直接实惠。

  这位券商人士告诉记者,工行、中行等多家银行已经多次到公司洽谈合作事宜。

  一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融资融券业务开闸之后,公司正在为此进行机构设置的调整,原先负责融资融券业务的研究人员将调至资金交易部下属的融资融券业务小组。而工行已经走在前列,该行已经安排先前负责第三方存管业务的人担纲融资融券业务。招行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招行下个月即将推出第三方存管业务,他们已与多家券商接触和沟通。他以尚未签订协议为由拒绝透露合作券商的名称。

  另外,他还认为,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不可低估,银行会视券商的财务指数、管理水平、经营利润来定是否给券商融资。此外银行做融资融券业务还存在技术性难题,如何进行控制风险需要监管部门出台政策指引。

  融资融券暗助混业经营

  海通证券研究所的报告指出,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是在暗助金融混业经营,有序引入银行资金,打通打通货币市场向资本市场的直接通道。

  该报告指出,由于融资融券交易涉及银行、券商、保险机构等不同金融主体,横跨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两大不同风险市场体系,因此,融资融券业务创新暗含金融混业经营试水的政策考量,它的顺利推出将有利于银行、保险和券商业务的进一步融合,并从体制上规范和调控货币市场资金有序进入证券市场,从而化解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存款不断增加造成存贷差急剧扩大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目前还没有公布实施细则,譬如杠杆比率是多少?客户可以向券商融资融券,那么券商是否可以向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融资?一旦券商可以向银行融资的话,那么这将打通货币市场向资本市场的直接通道。相对于目前货币市场异常充裕的资金和极低的收益率水平,资本市场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两个市场的成功对接,资本市场的“洼地”效应将异常显著。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6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