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券商集萃 > 正文
 

券商行业跌入冰点 四年弹指一挥重整河山待后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 16:15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37家证券公司2005年经审计年报显示,平均每家亏损5200万元,而2004年每家券商亏损1200万元,2003年每家亏损80万元

  证券时报记者 罗进 见习记者 卢荣

  四年弹指一挥间。

  一个行业连续4年低迷,在中国很少见,而号称中国最有前景的证券行业也在经历一场彻底的脱胎换骨。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证券行业的这场变革,也许“江山巨变”再合适不过。持续4年的行业结构性调整,让有131家券商的这一新兴行业痛苦地演绎一场重组并购洗牌与外资进入的旋律。

  事实证明,中国证券行业未来的发展不仅要靠资本金实力打天下,还要靠其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的超凡创新能力,任何失去这二者的券商都将面临淘汰出局的危机。

  根据承诺日程表,今年是中国加盟WTO后资本市场全面放开前的最后一年,面对众多大型外资公司的觊觎,本土券商,你准备好了么?

  景气度再创新低

  37家证券公司2005年经审计年报显示,券商行业的景气度跌入了历史低谷。当然,随着证券市场在2006年出现转机,证券公司即将迎来历史的拐点。

  根据证券时报信息部的统计,37家券商在2005年实现净利润总和为-19.08亿元,平均每个证券公司亏损5200万元。具体而言,37家证券公司中有20家实现盈利,17家亏损,亏损最多的是申银万国证券,亏损额为13.24亿元。还有两家创新类券商分别亏损9.65亿元与1.46亿元。仅这三家亏损总额就高达24.35亿元,严重影响了整个行业的盈利状况。盈利能力排在行业前三名的是中金公司4.55亿元,中信证券4亿元,广发证券1.58亿元。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57家券商公布的2004年报中,亏损总额仅为6.8亿元,平均净利润为-1200万元。并且,亏损最大的仅为-2.5亿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57家券商在2004年还因执行新会计制度而计提了大量减值准备:总共计提了36亿元的坏账准备、21亿元的自营跌价准备,此外还有5个多亿的长期投资跌价准备、近5亿元的一般风险准备。

  在更早一些的2003年,55家券商通过中国货币网公布的年报显示,平均每家亏损额仅有区区80多万元。

  反映券商综合实力的指标是净资本。在净资本额排名前10位的券商中,除申银万国、中金公司和山西证券的净资本有所增加外,其余几家券商的净资本均出现不同程度萎缩。据分析,净资本金额的减少同券商普遍缩小自营规模有关。统计数据显示,37家证券公司的净资本总额为392亿元,平均每家券商10.59亿元,这一数据较2004年下降约10%。

  在行业进一步萎缩的过程中,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的趋势则更为明显。截止到2006年4月12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共批准了16家创新类券商。统计显示,16家创新类券商的净资本规模总额达到273亿元,占37家券商的74%,平均每家创新类券商的净资本总额达到17.06亿元,远远超出券商整体水平。其中,中信证券以40.99亿元元占据净资本排名榜首,光大证券以22.08亿元列第二位,海通证券以21.51亿元列第三。

  一个细节是,我们发现证券公司应对

汇率变化的能力仍然比较差。统计显示,在汇兑收益方面,只有国信证券、兴业证券、国盛证券和东北证券四家的财务指标没有出现亏损。据统计,37家券商的汇兑总收益为亏损7200万元,最高亏损额达到了1500万元。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我国汇率波动逐步加大,证券公司必须加强外汇方面的风险防范。

  两大劣势明显

  中外券商行业实力的对比是残酷的。首当其冲的是,国内券商实力普遍偏弱。美国2004年底券商净资本达1462亿美元,总资产达46236亿美元。然而,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此前发布的数据,128家证券公司2004年末的总资产3663.78亿元,净资产699.46亿元,平均每家总资产、净资产分别仅为29亿元、5.46亿元。根据最新数据,37家券商2005末的总资产为1798亿元,每家仅不到49亿元。显然,这种差距的追赶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2005年我国券商中,营业收入排名第一的中金公司仅为20.19亿元人民币,37家发布经审计年报的券商营业收入平均不到3亿,而2000年美国最大的摩根斯坦利营业收入高达454.13亿美元。

  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国内券商很快就要和国外的投资银行“巨无霸”在同一平台上展开竞争。以如此小的资产规模,如果不能充分扬长避短的话,结果将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国内券商的收入构成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老路,生存能力存在隐患。37家证券公司在2005年的收入构成为:在108亿元营业收入总额中,手续费收入总额达到了63亿元,占到了58.33%,这一比例较2004年提升了约5个百分点;证券承销收入总和为23亿元,占到了21.29%,略低于前两年的水平。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从37家券商的年报大概可以看出,经过几年的行业重组和整顿,券商资产质量有了明显好转。

  以净资本与净资产比这一指标为例,37家券商净资产平均值已达到90%以上。在管理层4月份颁发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中,第9条规定:“证券公司经营证券业务,净资本与净资产的比例不得低与40%”。相比之下,这一指标还是相当理想的。

  业内人士介绍,不同风险的投资品种计提的风险准备不同,股票等自营业务在净资本中的计提比债券、基金计提的比例要高,而90%以上的净资本/净资产,说明券商目前资产质量良好,风险已处于较低水平。

  同时,券商资产流动性也表现良好,指标也较为出色,37家券商的流动资产为1596亿,流动负债为1220亿,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达到130%。这表明,经过2004年开始的全面治理整顿,券商财务体系的水分已经很少了。

  从卖方到买方

  痛定思痛。在付出昂贵的学习成本之后,目前,业界普遍认同的一个理念是,国内券商要提升竞争力,必须实现从“买方”到“卖方”的转变。在2000年以前,证券行业的盈利模式基本是买方市场———券商脱离了中介服务的角色,业务重点放在委托

理财、自营业务等高风险领域。

  中国证券业协会副会长黄湘平指出,证券公司业务模式或转型必须彻底放弃多头并进的思路,回归中介机构的本色,恢复证券公司从事产品创造和产品销售的本来面目,着力发展、创新经纪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缩减和控制自营及客户资产管理业务。 

  2005年券商的年报显示,国内券商的自营规模、自营业务中股票的投资比例普遍缩小。2004年券商总的自营规模约380亿元,而2005年这个数字已降低到226亿元,其中股票投资仅150亿元,远远不及其他机构投资者。以中信证券为例,在其2005年的自营业务结构中,国债和基金投资分别为4.13亿和8.85亿,比上年度减少6.15亿和增加6.1亿,而股票投资缩减了三分之二,仅有2.74亿元。

  大规模行业资源的整合也在改善中国券商行业整体资质,以创新类券商为代表的新一代券商已经开始沿用国际大券商的管理模式,减小高风险业务比例,增大创新类业务,券商行业整体上正在向金融中介服务商的本色回归。例如,创新试点类券商率先获准开展集合理财、资产证券化、权证创设等创新业务,这几项业务开展得如火如荼,大大改善了这些券商的生存状况。

  大举收购扩张

  在解决生存问题后,国内券商立刻发现,他们要面对的是觊觎新兴证券市场和廉价金融资源的外资竞争者。广发证券一位高管表示,作为卖方市场的券商,客户网络资源将是其表现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因此,具有远见的证券公司都在秣马厉兵扩张版图,力争在客户规模和业务布局上抢占先机。

  当前实力券商跻身一线队伍的主要方式是收购,对三线券商的吞并加速了证券业务上的发展。而抓住券商处境艰难的历史机遇,不断进行低成本扩张,似乎也是优质券商抓紧全国业务网络化布局的战略所在,尽快编织最广阔的业务网络,从而应对即将与外资巨头的短兵相接。

  据知情人士举例,收购第一证券曾吸引了国内4家创新类券商,争夺过程相当激烈。事实上,类似情形已经是业界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

  同时,这些优质券商还借机瞄准了金融衍生品业务的发展,也为今后可能的金融控股模式打下基础。具体表现为,对期货公司的参股控股上十分积极,而此前已有参控基金公司。

  广发证券以2500万元收购武汉证券25家营业部全部经纪类证券资产,将于近期正式完成。此外,在2006年1月13日,对河北证券所属38家营业部和31家服务部进行托管。据此,广发证券共通过收购获得全国主要城市100多家营业部,从而成为行业收购兼并最广泛的券商之一。

  中信证券日前也高调宣布收购华夏基金管理公司。而此前,中信证券已经收购了万通证券、金通证券,并参与重组了华夏证券。中信证券还宣布将增资中信证券(香港),并筹建中信麦格理

资产管理公司。  

  国信证券以2000万元整体收购大鹏证券投行业务,并于去年12月收购了对民安证券17家营业部经纪业务资产。目前,国信证券有意将营业部的总数扩张至60家规模,在全国各省中心城市及发达地区城市全面布点,在内涵式增长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正通过外延式的扩张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招商证券对旗下金融子公司的构建也不甘人后。去年年底招商证券在香港宣布,公司收购招商证券(香港)有限公司的各项手续已经完成,成为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的第一例。 

  华泰证券于2005年签订证券类资产转让合同书,约定以7805万元收购亚洲证券的证券类资产。今年3月,原亚洲证券的27家营业部及附属服务部新设为华泰证券营业部,获得主管部门批复。

  在收购期货公司方面,券商也表现积极。如海通证券控股海富期货、广发证券旗下囊括了广发期货经纪公司,国元证券打算受让集团公司的国元安泰期货,此外光大证券、东方证券等也有意参股期货公司。

  行业差异化竞争加剧

  行业竞争的分化也改变了行业的同质化。权威人士把当前的本土券商分为四类:以中信、广发等为代表的第一梯队,这些券商凭借雄厚资本,近年来通过购并扩张成为区域最具实力的券商;第二类是其余创新类券商,它们借托管问题券商资产及营业部之际,大力开拓权证创设、资产证券化等业务,从而在市场中占得有利的形势;第三类是那些运作规范,业务达标的券商,其维持现阶段业务能力在牛市中表现突出;第四类是存在管理内控问题但尚未找到解决途径的困难券商。

  中信、国泰君安、国信、招商等其他创新类券商的定位大都类似于美林证券,即全面服务型证券公司。通过便捷的交易通道,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和覆盖面极广的业务布局为各类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2005年中信证券的总资产达203亿,净资本近41亿。另外,近两年成功收购几家券商之后,中信的营业部从40家激增到171家营业部,而未来两三年内中信的目标是要建成拥有300家营业部的终端网络。中信方面对此表示:“现在主要以买方业务为主,包括权证、金融衍生品、资产证券化、产业基金、私人股权投资、商人银行业务。”

  不得不提及的是中金公司。中金对自身的定位类似于高盛、第一波士顿等机构客户服务商,主攻承销和高端经纪业务,在这两个领域有很强的竞争力。到2005年,中金公司资产总额53.7亿,虽然在全国只有三家营业部,其手续费收入却达到1.75亿。同时,中金的证券承销收入14.58亿,占其20.2亿营业收入的72%。

  在大型券商有意凸显自身竞争力的同时,部分规范类券商也靠特色逐渐在市场上展露头角。第一创业证券是国内少有的将投行业务尤其是兼并收购业务作为最重要核心业务和利润第一增长点的证券公司,其2005年投行业务盈利6000万元;而在2002-2003年连续两年进入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券商经营业绩排名人均利润前20位的东吴证券,则将重心放在发展经纪业务上。

  中小券商一旦在行业内形成某种优势,品牌效果往往能使其在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业内人士认为,中小券商与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承担较大经营风险去搞全面发展,不如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客户群体,有的放矢地开拓市场,走专业化之路以形成特色品牌,一样可以构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