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再度潮涌 众银行储备项目只待号令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7日 12:32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陈伟 来源:中国经营报 “现在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暂时比较沉静,并不表示银行不积极,他们只是在等待监管部门的号令。”一位熟悉内情的资产证券化法律专家透露,“很多银行都有项目在准备。”
“监管部门目前正在对前期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做总结,拟对去年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进行修改。”惠誉信用评级一位工作人员透露,“这次调整可能会涉及到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参与主体和标的。” 标的受限动力不足 消息人士透露,四月底至五月初,企业资产证券化项目将迎来一次“小高潮”。远东租赁资产收益、南京污水处理项目、华能水电项目、天生港火电项目、浦东建设BT项目等资产证券化项目,已经陆续通过证监会审批,即将成行。但在这些项目的承销主体中,银行难觅其踪。 自2005年国家开发银行和建设银行(0939.HK)各发一单资产证券化项目之后,银行资产证券化项目重归沉寂。建行董事长郭树清日前表态,无意在近期继续发行MBS(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产品。而原计划去年年底发行的国开行ABS(资产支持证券)二期,被延至今年三月才正式启动。 “从根本上讲,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资产出让来获取流动资金。”中信证券债券销售交易部高级经理邓清泉说,从目前来看,中国的银行体系(特别是占有中国按揭贷款绝大部分市场的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是资金紧缺问题,而是流动性严重过剩。从这点看,银行缺乏资产证券化的动力。更何况,目前银行只能用优质资产——住房抵押贷款作为资产证券化标的。这也是建行董事长郭树清认为目前建行没有必要启动第二单MBS的缘由。 “银行从短期流动性考虑,确实动力不足。”惠誉北京信用评级一位联席董事说,“但从长期回避经营风险的角度出发,银行必须未雨绸缪。现在的优良资产,10年后不一定继续保持优良,作为经营风险的企业,银行应该有这种意识:资产证券化是银行风险的减震器。” “很多银行自然需求不足,是因为它们不是千方百计地帮助客户作风险管理,而是要将风险转嫁给客户承担。”光大银行前投资总监刘冶明认为,只有自然需求才是驱动银行开展房贷资产证券化的最大动力。他举例说,2004年底,上海某银行在央行加息后,宣布今后将频繁调整利率以回避风险。“这个奇怪的举动在西方是不可思议的。银行应该将客户风险吸收以后,利用金融工具规避风险。例如,有了固定利率贷款,银行为实现资产负债期限的合理匹配,就不得不多使用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来规避这种风险。” 主体拓展资产放宽 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局面正在逐步改变,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推出固定利率贷款,这项业务也被越来越多的客户所接受。“银行大规模开展房贷资产证券化的临界点正在逼近。”刘冶明预计。 而据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确实有不少银行正积极筹备资产证券化项目。中国农业银行已经选定浙江、江苏两省的房贷资产作为资产证券化试点;浦发银行(600000)已经向管理部门提交了房贷资产证券化初步方案;某股份制银行正酝酿将过去开展保理业务的企业应收款资产证券化。“这些银行之所以目前低调,正是因为监管部门目前还没有对大规模资产证券化放行。”这位人士告诉记者。 惠誉信用评级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在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试点方面,监管部门希望更稳妥些。“目前正在对前期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做总结,并准备对去年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进行修改。只有在这些工作到位后,试点范围以及可证券化的资产范围才可能扩大。比如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可以参与,资产范围还包括银行汽车贷款、助学贷款、信用卡以及不良资产等。” 银监会金融创新部主任李伏安也对记者提及,资产证券化推进日程应循序渐进,当前还需要做一些基础工作。他建议,今后资产证券化应加强对入池资产的合法性、合规性审查;要求发起人加强对资产池的信息披露;加强对发起人作为资产服务机构的有效监督;应该加大作为发行人的受托机构在发行前期过程中的参与和决策作用等。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