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要闻 > 融资融券业务启航在即 > 正文
 

券商火拼融资融券方案 风险技术资金成考验门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 10:30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本报记者 彭露

  市场期盼已久的融资融券业务近期风声大作,为了抢占先机,多家券商已经上报了各自的方案,力图挤进试点名单。自2月下旬证券业协会召开融资融券业务专题研讨会之后,业内盛传此项业务将很快在几家券商中开展试点。

  据记者了解,中金公司、招商证券、光大证券、长江证券、中信证券五家券商先后参加了证券业协会的研讨会和中国证监会召开的小范围会议。据知情人士称,虽然几家券商参加了小范围会议,但并不代表这几家券商将先行试点,目前不少券商已经上报了方案,但融资融券业务在风险控制和技术准备方面仍然有一段路要走。

  券商加紧上报方案

  据了解,创新试点券商中,只有少数几家的方案还在修改中,光大证券、长江证券、国泰君安、国信证券等券商都已经上报了方案。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证监会和证券业协会在融资融券业务的操作流程、技术、法律定义等方面都还在商讨中,所以各家券商上报的方案很大程度上是为监管层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方案的可行性还需要召集各方相关人员一同研究。

  某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公司的方案比较倾向于借鉴日本和韩国的做法,集中授信,成立专门的证券金融公司,为证券借贷提供转融通。证券托管实行直接托管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建立客户信用账户体系,与融资融券业务相关联的证券、资金的发生都在该账户下进行。

  一券商人士称,比较赞同新设立证券金融公司,通过证券金融公司的证券借贷系统处理融资融券业务。证券金融公司的证券借贷系统可划分为证券借贷和风险管理(担保品管理)两个子系统,证券借贷子系统负责对证券的融进和融出进行管理,风险管理子系统主要负责担保品的管理。

  “目前券商形成的方案在很多细节问题上还需要讨论和进行反复的修改。断言哪家券商能先行进入试点还为时尚早。”一家创新试点券商的业务负责人如是认为。

  风险控制成首要门槛

  业内人士指出,券商上报了融资融券方案后并非万事俱备,开展该业务的后续准备工作还相当繁杂。为了避免重蹈国债回购中券商大量挪用客户资金的覆辙,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是券商涉足融资融券业务的首要门槛。

  几家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相关人员表示,目前正忙于建立融资融券业务的体系。包括融资融券业务中各个风险点的控制制度、交易账户体系设计、客户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

  “公司要建立信用交易的专用席位,以防止利用信用交易做庄的行为,这是证券业协会研讨会上明确提出的要求。”一家券商经纪业务部门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在证券业协会召开的研讨会上,各方面为控制和防范风险还提出了相应的制度设计建议,并要求券商要建立各项风险控制指标,使风险控制贯穿整个业务流程,要做好客户风险评估,对客户资质进行认定,要量化融资质押证券强制平仓的预警线和平仓线。实施逐日盯盘管理、资金证券结算逐日对账等措施,以确保平仓及时有效。

  一家券商的风险控制部负责人表示,“风控要求对各家券商而言,都是要花很大精力去完善的。只有率先达到要求的券商,才能开始试点。”

  技术和资金来源考验券商

  据了解,融资融券业务中的技术准备不仅仅是交易所和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要做的事情。目前,券商基本上不具备针对融资融券业务的技术手段。融资融券业务中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也成为券商的软肋。

  记者了解到,虽然《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对单个客户融资或融券业务规模分别不得超过净资本的1%;对所有客户融资或融券业务规模分别不得超过净资本的10倍”。但如果先期只允许证券公司以自有资金和自有证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话,券商所能提供的资金和证券数量是极为有限的。

  一位券商研究员认为,净资本实力雄厚,现金流充沛的券商才有望在试点中抢占市场份额,获得较多利益。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券商在技术准备方面所做的工作,也将是监管部门评审券商的方案的重点所在。

  有研究员在相关报告中提出,各家券商在制定业务方案中,应以封闭独立运行、分离与制衡、集中管理等为基本原则,从组织体系、账户体系、划付体系、监控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设计,将技术准备的工夫做足。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