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要闻 > 正文
 

上证所重拳促清欠 中国股市刮起反欠风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0日 17:02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2月10日电 (记者 潘清) “欠债还钱”恐怕是个连3岁小孩都懂的道理。可许多被大股东巨额占款的上市公司就是解不开这道题--追讨属于自己的资金为何成了一个“完不成的任务”?

  去年年末,针对这一股市顽疾的“清欠运动”悄然启动。狗年新春刚过,这次运动演变成了中国证券市场上的一场愈来愈猛烈的“风暴”。

  上证所重拳出击促“清欠”

  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召开了一个专题会议,议题正是酝酿已久的“清欠”问题。

  第二天,一篇题为《节后首日上证所四措施促“清欠”》的报道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显著版面。这四项措施包括:上证所上市公司部抽调专人成立“清欠”工作小组,集中处理共性问题和有关难题,并负责与各相关机构的沟通协调工作,提高“清欠”工作的效率;结合2005年年度报告披露和事后审核工作,逐一核对每家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数额,并与证监会各派出机构密切合作,确保“清欠”工作的准确性;在上证所外部网开辟“上市公司清欠”专栏,公开各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情况、清欠方案、时间安排和有关股东的承诺等信息,加强舆论监督;在主要证券媒体上以专栏形式,定期或者不定期向市场通报有关上市公司清欠方案的执行情况,清欠进度和力度与公司已披露的方案和时间安排等是否相符,有关股东是否切实履行了承诺等。

  实际上,上证所此次重拳出击并非师出无名。2005年11月,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全文发布,其中第十条就明确指出:“严禁侵占上市公司资金。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不得以向上市公司借款、由上市公司提供担保、代偿债务、代垫款项等各种名目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对已经侵占的资金,控股股东尤其是国有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现金清偿、红利抵债、以股抵债、以资抵债等方式,加快偿还速度,务必在2006年底前偿还完毕。”

  春节前召开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会议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已经明确指出,今年要集中解决上市公司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问题。而上证所上市部负责人则表示,上证所的四项举措表明,“清欠”已经成为新一年度上证所的工作重点之一。管理层的决心和一线监管部门的行动,令“清欠”注定成为2006年中国股市最引人注目的关键词之一。

  480亿元占款挑战“清欠”

  从当年的猴王,到近在眼前的科龙,许多曾经辉煌却最终破灭的股市“神话”背后,都有着上市公司被大股东占用大量资金甚至“掏空”的悲剧。一些上市公司则至今仍难逃充当“提款机”的厄运。风险不言而喻。这或许正是管理层痛下决心打击“清欠”的根本原因。

  资料显示,2002年末,中国证监会曾对1175家上市公司进行了普查,发现半数以上存在大股东占款现象,总额高达967亿元。

  此后几年,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这个数据呈现逐年递减的态势,2003年为577亿元,2004年下降至509亿元。

  尽管经过3年的整治,大股东肆意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仍未有根本好转。来自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6月30日,沪深两市仍有480家上市公司存在大股东占用资金的问题,金额累计近480亿元,相当于去年上半年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的一半。其中,108家公司占款金额高于1亿元,有6家公司超过了10亿元!

  据统计,截至2005年6月30日,三九医药被其控股股东三九药业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占款高达37.86亿元。这家曾名噪一时的“明星”企业,在上市公司占款榜上充当了一次不光彩的“状元”。

  去年11月“清欠运动”启动至今,已经有近40家上市公司相继公布了清欠计划和进展。例如被控股股东郑煤集团占用资金高达5.6亿元的G郑煤电,就在去年年末推出了“与股改方案结合,以定向回购方式解决大股东占款”的计划,并于当年12月28日实施完毕。而被控股股东占款3.32亿元的上海科技,也提出了关联企业归还资金或以资产作价抵偿欠款,并由控股股东提供附加担保,同时寻求战略投资者对关联企业注资等方案。

  尽管如此,市场人士仍对管理层“限期清欠”的最终结果表示担忧。“主观上,控股股东不愿意将无偿占用的资金如期如数偿还给上市公司;客观上,一些资金窘迫的大股东也确实难以完成‘清欠’的目标,”一位投资咨询公司的分析师表示。480亿元的“天文数字”,成为对这场“清欠风暴”的难题。

  清欠,向控股股东不当控制“宣战”

  在大股东的肆意侵占面前,上市公司为何显得如此软弱和无奈?

  清华大学法学院曾在其一份研究报告中说,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占或挪用从属公司财产,是其滥用控制权行为的主要表现之一。“分析其制度根源,固然有公司治理结构缺陷、内部人控制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但其根本却在于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不当控制和支配”。

  在管理层由大股东直接任命,甚至独立董事也由其指派的背景下,许多上市公司面对控股股东直接参与公司事务、最大限度扩张领地的冲动,只有唯唯诺诺、听之任之。这也正是管理层三令五申,但占款顽疾仍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由此,“清欠”成为中国股市向控股股东不当控制行为的一次“宣战”。

  现金清偿、红利抵债清偿、股权转让收入清偿、以股抵债清偿、以资抵债清偿……上市公司陆续交出了一份份清偿方案。

  尽管要在未来的10个月内解决所有大股东占款问题,甚至在更远的将来让这一“顽疾”彻底消失,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清欠风暴”的来临,以及管理层和上市公司的态度和行动,至少让习惯却不甘于被盘剥利益的中小股东们看到了希望。

  然而,关注证券市场的人们似乎有更多的期待,因为在新修订的《公司法》总则中,他们看到了这样的字句:“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违反前款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北京大学法学院专家也提出过具体的建议:对于控股股东截留、挪用等故意侵犯从属公司的财产性利益的行为,应界定为民法上的一般侵权行为,从属公司有权依据《民法通则》有关规定起诉控股股东,要求其返还财产或承担损害赔偿,并就特定情形追究相关负责人及组织的刑事责任;

  控股股东利用隐形化的非公允关联交易对从属公司实施不利影响,必须负担补偿或赔偿责任;可以考虑用职务侵占罪、盗窃罪、挪用资金罪等罪名,或者修改、新增相关罪名追究控股股东刑事责任;对于大股东为了某种宣称为合法的目的而决定公司的重要行动,从而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边际”案例,应引入股东之间的受信义务原则,允许少数股东请求法院确认相关决议无效。(完)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