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要闻 > 券商集萃 > 正文
 

券业亏损继续扩大 创新类券商跑赢大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 10:08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 胡欣 北京报道

  截至1月20日,43家券商2005年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数据陆续亮相中国货币网。

  统计显示,43家券商行业亏损较去年扩大10余亿元,全行业净资本余额不到360亿元,与去年持平。

  43家券商总资产规模计1782亿元,较去年萎缩8.1%。录得营业收入103亿元,同比下降26亿元。产生净利润-12.84亿元,43家券商中报亏22家,是去年报亏家数的2倍。持续4年的低迷后,券业仍在寒风中苦捱。

  净利润回暖

  2005年沪深两市总市值下滑,交易量萎缩,IPO和再融资业务随股改而停止,寒风中的券业传统三大业务均告“滑铁卢”。

  经纪业务一年不如一年。

  2005年深沪两市

股票、基金和权证的总成交金额为34201亿元,同比减少20.06%,券商传统的赖以维持的主要收入渠道再次紧缩,普遍下跌接近三成。

  承销业务惨不忍睹。

  被投行人士喻为最尴尬的一年里,仅有21家企业募集资金,其中IPO项目15个,再融资项目4家增发、2家配股,合计募集资金271亿元。全年仅实现收入3.6亿元,为2004年的15%。即便加上5.93亿元的股改业务收入,承销业务收入也还不到2004年的四成。

  271亿的蛋糕中,中金公司包揽了宝钢股份的巨额增发256亿元,此举也使得中金公司的2005年承销收入高达13.98亿元。余下券商的承销业务收入便是可怜兮兮。2004年承销收入过亿元的光大证券也仅有320万元,聊以慰己。

  自营业务冰火两重天。

  2005年沪深股指如坐过山车,从哪里来还回到哪里去。资产流动性高的如中金公司赚得可谓盆满钵满,自营业务规模翻番达5.33亿元,自营业务收入翻了7倍达1.34亿元。流动性低的如申银万国,自营业务规模收缩超过一半仅16.73亿元,自营业务收入更是由盈利1.69亿元到亏损1.58亿元,真可谓是卖血过冬。

  虽然各家自营规模有增有减,但是“有钱人”毕竟是少数,加上前些年在自营业务上吃的亏,自营规模总量仍比上年下降10%,自营业务收入也呈下降趋势。

  三大业务总收入无一例外下滑,总收入也只是同比下降20%,与2005年深沪总交易量的降幅不谋而合,券业仍难改靠天吃饭。

  与收入下降不同的是,43家券商净利润却有所回暖,扣除申银万国净亏13.21亿元,其余券商共产生净利润0.37亿元,多年来罕见地扭亏为盈。

  资产减值准备的回冲是扭亏的主要原因,统计显示,12家创新类券商共回冲资产减值准备6.91亿元,其中国泰君安回冲2.43亿元,加上上年扣减的2.23亿元,合计共因资产减值准备而增加4.46亿元,自然净利润也就由亏翻盈。

  当然,回冲是有条件的,即资产增值,而类似申银万国这样因流动性差而被迫卖血的券商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手里的资产越砸越低,导致资产减值准备同比增加10.56亿元,报出巨亏也是自然。

  显而易见,扭亏并不是因为业务结构优化,基础并不牢靠。同样脆弱的还有并没有解决的流动性风险。

  经过2005年一轮紧张的重组、注资、并购,券业的流动性仍危,43家券商的净资本额与上年持平。虽有多家大型券商摆脱流动性风险,但其中也还不乏净资本大幅下跌的流动性不足者,如大通证券,净资本额减少7亿多元已然为负数,国盛证券减少3.26亿仅为0.56亿元。

  地狱与天堂

  集各种资源优势的创新类券商安处寒风中。

  统计显示,12家披露信息的创新类券商总资产不减反增达828亿元,比其它31家总和还多,净资本额也有所增加,并超出其它券商总和8亿元。

  创新类券商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抗风险能力上,其余各项财务数据也好过其它券商。

  承销业务与自营业务收入自不必说,就是经纪业务收入,创新类券商的降幅也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而且市场占有率还略有提高。其中,国信证券总成交金额从2004年的2216.17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2425.11亿元,在全行业萎缩的背景下逆市扩张了9.42%。

  体现在利润上,12家创新类券商的净利润为7.06亿元,即使剔除中金公司的5.88亿元后,也还保持在1亿多元的水平,国信证券减亏1.67亿元,华泰证券净利润同比增加1.94亿元,由亏损1.88亿元变为盈利600余万。光大证券更取得净利润翻番的佳绩,净利润达6640万元。同为创新类券商的中信证券刚发布2005年业绩预告,预计2005年净利润同比增幅超过50%,中信证券2005年净利润将不低于2.48亿元。

  无论是业务规模还是经营业绩都远高于其它券商,创新类券商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当然有其它券商不能经营的集合

理财、ETF、权证创设等创新业务和产品的功劳,其中权证创设更是其中的最亮点。

  有机构测算,目前创新试点类券商创设权证的潜在利润在16亿元左右,各家可平均分得1亿多元。不仅是创设,权证的交易也持续火爆,2005年权证业务成交1763亿元,超过基金成交量占总金额的5.44%,而创新类券商因先天优势市场占有率高达四成多。

  理财业务也给创新类券商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创新业务和产品不仅可以获得现实收入,还将改变整个券业的竞争格局。新业务和产品将使券商原有的同质竞争局面变为差异化竞争,而差异化的服务正是争夺客户资源的重要手段,客户资源的重新分配将直接影响券商其它业务。创新类券商正是借此才得以傲视他人。

  从2005年券商的业务走向不难看出,随着券商家数的减少,各项业务都不断向优势券商特别是创新类券商集中,而创新类券商借此优势又将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券业由此有可能进入良性循环。

  展望2006年,兴业证券研发中心券商研究员黄宪认为,市场资源将进一步向优势创新类券商集中,券业虽短期内难改靠天吃饭,但是未来券商的竞争将集中在新产品的推出力度和速度。

  2005年创新才开了头,一定意义上,2005年的创新还是受迫于市场压力,以及完成股改使命的产物。随着

资本市场改革的稳步推进,面对日益国际化的趋势,指数期货、融资融券等更多的创新将接踵而至。

  集中资金、产品和政策扶植优势的创新类券商已经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迈向天堂,而那些未取得相关资格的券商也许将在未来的竞争中跌入地狱。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