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IPO高调转沉默 花旗可能不再是上市承销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6日 02:09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李涛 唐昆 发自北京 建设银行已对其前一阶段在IPO上的高调表现进行了反思,正在步入“沉默期”。 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上周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建设银行已经进入上市筹备的关键阶段,按照有关规则,现在开始对外界要保持沉默。
本报记者同时从建设银行一位内部人士处获悉,由于此前一段时间对外比较高调透露IPO信息,出现了多头发布信息的局面,建设银行已专门开会进行了反思总结,今后将更为规范对外发布IPO信息的渠道。本报记者联系一位建行董事会成员,其以前一直畅通的手机最近两天一直处于无法接听状态。 此外,就在建设银行为上市申请材料作最后准备之际,却传出了建行已经放弃花旗集团作为其上市顾问的消息。当本报记者向郭树请求证时,他表示并“不知情”,还向记者询问消息来源。 上周四,据外电报道,建设银行已经放弃聘请花旗集团作为其上市保荐人的计划。该报道称,一位消息人士也表示,花旗集团的投资建议书没有及时完工,而且未能兑现在建设银行首发前买入股权的承诺。因此,在建设银行上市承销商名单中,将保留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以及摩根士丹利,而没有花旗银行。 该报道称,该人士还透露了一些细节,在此前的两个星期中,建设银行并没有邀请花旗银行参加和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摩根士丹利两家承销商的有关会晤。花旗集团方面的发言人RichardTesvich对此拒绝发表评论。 本报记者多方联系建设银行总行股改办等部门的官员,对方皆称正处于敏感时期不宜接受采访。 建行新闻发言人范一飞在一次涉及建行财务顾问的谈话中并未提及花旗银行——“建行聘请了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摩根士丹利添惠亚洲有限公司等公司作为财务顾问。” 在IPO准备由高调转为“沉默”之时,建行的组织机构改革、岗位描述、用人制度改革、薪酬制度改革也在低调而清晰地向分支行层面延伸。 作为控股股东的汇金公司此前曾表态两家试点银行的改革还停留在总行层面。已经辞去汇金公司董事长职务的郭树清也把这一看法带到了建行。郭树清履新之初就听到一种反映:说股份制改革是上面的事,是总行的事,与分支行的关系不是太大。之后,郭树清在分行行长座谈会上强调:“股份制改造不仅是总行的事情,也是每一个分行、支行的事情。” 当然,在郭树清看来,方向是市场化,但不能一蹴而就。 作风干脆务实的郭树清,把这个风格同样体现在总行董事会建设层面,本报记者请郭树清谈谈对一位同事的评语——“郭树清到任后,董事会的气象大为改观”的评价时,郭树清笑着回应,“大概吧”。这个“大概”始于3月25日的建行董事会,郭树清在那次会上开宗明义地提出五条建议:一是改变董事会成立半年来没有办公室的情况;二是尽快明确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的职能定位,各委员会要按职能划分,认真负责。据该行董事会一位成员介绍,董事们已到各委员会任职,经常要“逐字逐句”审阅各种文件并“签字画押”,以示对此负责;三是行内部门要定期向董事、监事们提供能反映经营状况的统计资料和文件,董事、监事可列席行内包括行长办公会在内的讨论经营决策的各类会议;四是明确董事会与各相关业务部门的关系;五是研究建立董事会对高管人员的问责制,使得董事会更能代表股东大会对高管人员进行问责,使得董事会更具有独立性。 5月下旬被媒体热炒的建行领导人员引咎辞职“铁律”,就曾在董事会上讨论过,当本报记者向郭树清询问“引咎辞职是否会继续下去”时,虽然他笑对“你是不是希望行长们都下来”,但从他将其提升至董事会建设层面就可以看出,“问责”的制度化趋势将一以贯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