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良
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之后,一些投资者不禁对非流通股东今后可能会通过二级市场大量减持股权表示担忧。业内人士建议,非流通股东减持方式应该多样化,不要仅将目光盯在二级市场,这样才能有利于稳定人们的预期。
在日前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某试点公司的一位高管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股权分置问题解决后,大股东转让股权可能会更多地考虑采取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方式,而不一定如大家所猜测的那样,采取二级市场减持的方式。分析人士认为,这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在一些投资者的观念中,非流通股东的减持无非就是通过二级市场的连续竞价大量抛售。如果这样,将可能导致股价出现较大跌幅。而实际上,拥有较多股权的非流通股东,如果他们有减持的需要,并非只有二级市场连续竞价减持这一个途径。除了引进战略投资者这种方式之外,大宗交易、股票交换等方式同样也可达到减持目的,其中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由于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基本面状况,将能更好地提高投资者的预期。
因此,如果减持方式切合实际,能够顾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则会大大缓解其对市场的压力。
一位资深市场人士指出,既然通过支付对价,非流通股东获得了流通权,就不能阻碍他们自由行使这种权力。但是,如果能够引导大股东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出发,着眼于“多赢”,在减持股权时采取多种方式,无疑会淡化一些投资者对减持所持的抵触态度。毕竟,对于投资者而言,如果上市公司的质量能够提高,未来的发展前景能够明朗,那么股价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一般来说,拥有一家上市公司30%的股权就可以实现相对控股,规模较大的公司需要更少的股权比例就可以达到目的。目前很多公司的大股东持股比例都比较高,在支付一定对价后仍将保持在50%以上,因此他们完全可以在不影响控制权的情况下适当减持部分股权。”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如何引导他们采取合理的减持方式,是当前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