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再融资狂潮来袭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8日 01:13 中华工商时报 | |||||||||
□实习记者 张伟霖 本报记者 董砚龙 提高再融资门槛不现实,投资者可以不买 日前,新兴铸管和申能股份的增发申请在2005年第3次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工作会议上均获通过。至此在今年以来证监会发审委所召开的3次会议中,已有4家公司的再融资申请获
而事实上,在已经公布2004年报的765家公司中,超过110家上市公司有拟再融资方案,融资金额年内有望突破1000亿元,再创近年新高。 再融资狂潮 据统计,在今年已过会待实施的再融资公司6家分别为:万向钱潮、新希望、宝钢股份、韶钢松山以及此次过会的两家公司。其中1月19日过会的宝钢股份拟增发不超过50亿股A股,3月25日过会的韶钢松山拟发行15.38 亿元可转债,而如果加上此次的新兴铸管拟增发1.2亿股A股、申能股份拟增发2亿股A股。很显然,今年上市公司所拟的巨额再融资方案,将对两市行情构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然而,市场脆弱的神经已经不能经受住扩容的巨大压力。就在3月29日的上海电力再融资计划公布后,其股价即以跌停开盘。 监管之惑 扩容压力渐行渐近,而监管层也正在试图通过改变规则,对其进行控制。其实,早在2004年6月证监会就曾经有个征求意见稿,对再融资的要求进行了调整,其中主要是对融资规模做了规定,限制在净资产的40%以内,同时在对拟再融资公司的连续盈利年限上将更为严格,对增发、配股、可转债也做了统一的要求。据称最近这一征求意见稿很可能即将正式实施,具体内容或许有部分修改,但跟以前相比肯定会有所偏紧。 但提高门槛引来的也有非议。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对此指出,融资者也应当有有自己的权利。如果一味提高门槛,使得大部分的上市公司无法在市场中融得资金,证券市场也就失去意义。 而此前针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决策机制颁布的“分类表决”则仍得不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钟伟指出,分类表决就是上市公司拿出方案,流通股股东进行表决,形成“我拿梨,你来切”的模式。这在理论上似乎说得过去,但在技术上却尚不具有可操作性。 对此,他列举了一系列的疑问,如在技术上怎么界定这个股东的人数?如何确定参加股东大会的股东人数能否达到要求。怎样将那么多的股民集结在一起?“分类表决”实施的成本将十分高昂,该成本又由谁来承担?而这些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扩容中的机构角色 “询价制”、“分类表决”等现有政策的出台,使得流通股东中的重仓机构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力。而左小蕾则指出,现在的机构投资者尚不成熟。在上市公司询价过程中,机构投资者为了更多的短期利益,在路演后往往不是给予一个合理的价位而是一个劲往下压,造成市场价格的混乱。 而同为流通股东的中小股民则有可能成为上市公司与机构博弈中的牺牲品。以宝钢增发为例,新浪网和南京某媒体发起的“征集中小投资者抵制宝钢巨额增发”被宝钢宣布无效。而原以为与中小股民同一阵线的基金机构却突然叛离,令宝钢增发最终获得高票通过。 据分析人士称,此缘于增发方案的易稿。调整后的方案使得基金机构能够以较低价格实现资产购入,持仓成本降低,投资基金的利益得以维护和提升。显然“分类表决”使机构投资者多了一次向上市公司讨价还价的机会,提供了牟取私利的工具。 分析人士指出,在机构投资者掌握了重大决策权的情况下,当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利益达成一致时,机构维权的同时,中小投资者的权益才会得到维护。但如果二者权益出现矛盾时,机构投资者必然维护自身权益而伤害到中小投资者。 事实上,一味的提高再融资的门槛也将显得不太现实,而投身到再融资潮里的上市公司也是良莠不齐,其中确实不乏优质品种。业内专家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在于中小投资者自身鉴别能力的提高以及如何克服投机的心态,这也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毕竟买与不买的决策权还掌握在投资者自己的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