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时评:内地企业海外上市再遭诚信考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4日 09:11 人民网-市场报 | ||||||||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期货交易惊曝5.5亿美元巨亏,香港廉政公署拘捕创维集团董事会主席黄宏生,这同时发生在11月30日的两大事件,使众多已经或正争赴海外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再一次被推向重大诚信危机的峰口浪尖。 从已披露的情况看,这些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先后出事,主要是在公司治理结构、监管透明度和运行效率等方面存在重大漏洞。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为例,早在今年6月
中国内地企业在治理结构等方面的种种先天不足,海外投资者其实并不陌生。一个典型的例证是,但凡内地大型企业欲赴海外上市,都会引来国际投资银行巨头争相抢夺。而最终无论由谁承销这些企业的股票,其招股说明书均会有一个明确的风险提示:上市企业的内地控股母公司,可能采取“与投资者利益不一致的行为”。 可以说,正是因为这样的结构性风险,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正渐渐走出对所谓“中国概念股”的狂热追捧。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繁荣势头,但无论是在香港、新加坡,还是在纽约、伦敦,内地企业股价常会与大盘走势很不一致。比如2003年在新加坡上市的几家中国内地企业,全年股价跌幅高达30%-80%,而整个市场当年才下跌17%。 因此类似中航油巨亏的严重事件,再次表明海外投资者的审慎和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因治理结构不明晰和责权利不对等,中国内地在海外上市企业、特别是那些有垄断性政策优势的国企,可能出现的风险远超乎想像。一旦更多海外投资者对已上市和将上市国企的资质进一步失去信任,像12月15日将在香港和伦敦招股的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以及正积极准备海外上市的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恐怕多多少少会承受一定负面影响。 如果说国企是因结构复杂和效率低下让海外投资者不放心,那么内地民企则常常因其掌门人的胆大妄为而不断触规。黄宏生被拘后,尽管香港联交所一再强调这只是个案,但公众很容易联想到此前相继倒下的杨斌、周正毅等民企掌门人,海外投资者对内地民企资质的怀疑必然因此而加重,这对所有期望赴海外上市的内地民企,当然也不会是个好消息。 客观的看,中国内地企业赴海外上市后出现的种种问题,的确存在某种必然性。因为像黄宏生这样随便挪用上市公司数万现金的情况,在沪深1300多家上市公司里并不鲜见。而正是由于中国内地证券市场远未实现对上市公司的严格、有效监控,有时甚至出现比挪用资金更严重的问题,相关负责人竟然也不会遇到什么大麻烦。 可以说,正是长期以来中国内地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过分宽纵,让本就缺乏法治观念和治理传统的许多企业领导者,对监管和规则越来越没有起码的敬畏之心。当乱占募集资金这样的违规行为变成见怪不怪的恶习却不自知时,即使公司到海外上市了,他们仍会抱着侥幸心理照干不误,由此惹出乱子引火上身,实在是怨不得旁人。 因此在全力支持有关机构彻查上述恶性事件的同时,更应当把握这又一次难得的机会,反思并推进中国内地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加强诚信建设。香港廉政公署“虎山行”这样的事实表明,海外资本市场有着远比中国内地更严格而有效的监控体系。那么,既然在治理结构上一时难以达到较高要求,心虚的中国内地企业还敢不敢蜂拥向海外? 特别是对那些规模不太大的中国内地中小企业,更需要权衡赴海外上市的时间和财务成本。各投资银行出于自身盈利需要,当然会想方设法劝诱更多内地企业走出国门。但海外市场较高的门槛和较繁复的程序,容易给这些实力不够强大的企业造成较重负担。因为整体性诚信欠缺和盈利预期不够稳定,中国内地企业即使在海外成功上市了,也容易在发行价格和募集资金总额上受到种种限制,最终是否合算也需反复斟酌。 沪深证券市场14年来积累的问题成堆,但监管者和投资者历经磨难后,已逐渐清醒意识到诚信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随着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者积极参与中国本土证券市场发展,强化并完善针对上市公司的严格监管体系也不容回避。面对一个必将随中国经济增长而不断壮大的新兴证券市场,中国内地的优质企业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本报特约评论员:何刚 《市场报》 (2004年12月14日 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