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要闻 > 新股定价市场化 > 正文
 

首批3家企业试点询价制 新股发行有望重新开闸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3日 08:33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管乐乐 北京报道

  记者获悉,证监会近日集中开会讨论“新版”《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11月1日则集中讨论如何更好地推出IPO询价制度。

  消息人士向本报透露,证监会将挑选3家企业作为第一批推行询价制的试点企业,大、
中、小盘的企业各选一家,不过究竟是哪3家企业,名单还没有最后确定。

  这位人士透露,《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将与《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一并于近期颁布。此后,新股发行也将恢复。

  一位投行人士据此估计,IPO重新“开闸”应该快了。

  原来市场预期,暂停的新股发行将于10月下旬恢复,但是直到11月初也不见动静。询价制究竟会如何规定?IPO何时重新开闸?各种版本的说法纷纷扬扬,整个市场都在引颈等待证监会落锤。

  市场询价 证监会把关

  目前已经过会还没有发行的企业有40多家。

  知情人士透露,在挑选这3家试点企业的时候,原则上参考原来的排队顺序,但发行人和承销商的资质都纳入考虑因素。而且,修改后的询价制度将不会比征求意见稿有太多改动。

  从理论上来说,参与询价的机构数量越多,得到的发行价格越接近市场的真实价值,从而破除机构之间出现“价格联盟”的可能性。据了解,即将推出的询价制度将拟发行企业按照融资规模的大小分为三档,相应规定了最低参与询价机构的家数。

  消息人士透露,询价虽然是市场化行为,但是证监会将要最后把关,即所谓的“市场询价,窗口说话”,以防止恶意哄抬股票发行价格的现象发生。

  在8月30日公布的《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称《询价制度若干问题(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

  “招股说明书刊登前,发行人及其保荐机构应向证监会提交定价估值报告。”

  “经证监会同意,发行人及其保荐机构应向询价对象提供上述定价估值报告,并在征求询价对象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发行价格区间。”

  《询价制度若干问题(征求意见稿)》公布后,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询价制增加了大机构的权利,券商、基金等机构在股票行市场上的利益得到保障,而中小投资者的“声音”却很微弱。

  对股票定价没有话语权的中小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是,发行人、承销商会否和询价对象联合起来,抬高发行价格,然后参与询价的机构挥袖而去,将虚高的价格留给散户承受。因此市场格外关注对询价对象申购新股的约束如何。

  在《询价制度若干问题(征求意见稿)》中对此规定:“询价对象参加累计投标询价时应全额缴付申购资金。单一询价对象的申购上限为拟向询价对象配售的股份总量。”

  保荐机构应向参与累计投标的询价对象配售股票:公开发行数量在4亿股以下的,配售数量应不超过本次发行总量的20%;公开发行数量在4亿股以上(含4亿股)的,配售数量应不超过本次发行总量的50%。

  这两条规定只规定了机构投资者配售的上限,没有下限,似乎很难有效制止“新股定价低,询价机构就交钱;若定价高,询价机构就放弃”这种可能性的发生。

  知情人士透露,证监会已经考虑到这一点,确定之后询价制度很可能会对参与询价的机构的最低申购数量作硬性规定,要求所有参与询价的机构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下限的股票。

  价格将随行就市

  市场上流传的一种说法,证监会有意压低新股发行的市盈率,拟发行新股询来的价格如果是在20倍市盈率以下,在证监会会一路绿灯;如果在20倍市盈率以上,监管机构则要“把关”。

  此种说法虽然没有得到证实,但监管部门有意压低市盈率的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询价制度若干问题(征求意见稿)》中规定,新股发行价市盈率由原来的按发行前股本计算,改为按招股后的总股本计算,并在发行前总利润中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如此,发行价格势必要大大降低。

  一名券商认为,实行询价制之后,新股发行的价格将随行就市,与大盘的走势紧密相连。券商与机构之间,以及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博弈将是一场精彩的好戏。

  由于规定询价对象申购到的股票必须至少锁定3个月,就更加要求基金必须对发行人的价值尽可能地做出准确判断。基金和承销商围绕定价问题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分歧。而在已经发生的招商银行、宝钢股份等几起再融资案例中双方的分歧甚至可以用针尖对麦芒来形容。但只有这种“龙虎斗”,才能真正形成各方所能接受的发行价格。

  一名投行人士认为,承销商仍然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价格。

  由于是承销商来选择询价对象,在征求意见稿中,也并没有限制基金参与关联券商承销的新股询价,在与其它基金谈不拢发行价格的情况下,不排除承销券商会让与自己有关联关系的基金来抬价,尤其是在那些股本较小公司发行的时候。

  另外一位投行人士则说,我可以在正式的询价之前搞一次“预询价”,如果某一个参与询价的机构给的价格过低,那承销商完全可以不选这家机构。

  看来,选择什么样的询价对象和选择多少询价对象一样,证监会需要在询价制度实施细则中慎重考虑。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发行上市的股票93只,其中跌破发行价的超过30只,4只股票更是上市首日即告“破发”,沪深两市跌破发行价的股票总数已超过200只。从这方面来说,在新股破发已经不再让人奇怪的的局面下,如果定价过高,券商也将面临包销风险。为了不能让承销的股票砸在手里,闽东电力当年创下的88倍发行市盈率的情况估计很难再次出现。

  扩容压力与大盘之危

  询价制实施细则的确定和公布,也就意味着IPO重新开闸。市场目前的信心脆如薄冰,大盘在1300点上下徘徊危如累卵的情况下,IPO开闸之后的局面如何不容乐观。

  8月30日,上证指数最低下探1310点,创4月暴跌以来新低。当天下午收市后,证监会网站公布IPO试行询价制的征求意见稿,除再融资外暂停首发。次日,股市受暂停IPO利好的刺激,跳空23点高开。

  由于《询价制度若干问题(征求意见稿)》发布时正值股市处在敏感点位,本应是水到渠成的改革举措被赋予浓厚的救市意味。8月31日K线图的阴十字星,暴露市场对询价制推出意图的谨慎和狐疑。

  此后大盘股纷纷表示将要登场或者再融资,华夏银行宣称要融资不超过55亿元,宝钢股份董事会决议通过增发50亿股,交通银行A股与H股两地同时发行融资200亿元,中行、建行计划明年上市,中石油回归A股融资60亿股,诚通、铁通欲整体上市,市场好不容易集聚的一点人气迅速被“大盘风”吹得烟消云散。

  多名投行人士认为,证监会暂停新股发行是为大盘股的发行积蓄能量。

  一名投资者在一份帖子中说,市场从4月份开始就大跌不止,证监会也没有出台什么措施救市,“破发”现象出现没有多久,新股发行就暂停了,并且要推出询价制,监管层的意图再明显不过。

  某券商投行高管对证监会推行询价制总结道:“询价制还没有实现新股定价的彻底市场化,因为其核心不是优化配置资源,更多的是为融资顺畅考虑。”他认为:“询价制总体上治标不治本,主要用意是以定价的让步换取新股发行的突破。”

  虽然由于两地同时发行困难重重,交通银行IPO很可能推迟到明年进行,但仍然有数家大盘股“整装待发”,市场的“恐大”心态一时难以改变。

  另外,市场人士担心,在当前股市低迷时采取新股询价制,一般新股发行价格会较低,上市定价也低,势必拉低以前上市的次新股和老股的价值中枢。

  市场人士张卫星曾经表示,市场会在未来轻易击穿1300点。他说,我们的市场实际上仍是政策市。如果近期再有一个大型企业上市,那毫无疑问,立刻破掉1300点。这个主动权不在市场手里,也不在投资者手里。


邮件订阅:
  订阅《新浪股市特快专递》,您将免费获得经过精心挑选,把握市场脉动的投资信息。请在下面填写您的E-mail地址。
Email: 订阅 退订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