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要闻 > 新基金业 > 正文
 

证监会调研 WTO助力外资机构摸高49%基金股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30日 11:55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汪涛 上海报道

  近期,由证监会牵头的调查小组赴各地对合资基金公司展开调研。

  “证监会此举是了解合资基金现状,以及评估外资股权增加到49%对基金公司的影响,为即将到来的股权调整作准备。”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调查报告已经完成,并提交到了国
务院。”

  2004年11月份,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满三年,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基金公司外资持股比例可以突破33%,达到49%的上限。

  已经开业的12家合资基金公司以业绩向业界证明了其举足轻重的实力。但其即将面临的股权调整,可能会带来公司董事会、管理层直至公司投资理念、治理结构的变化,将为其发展埋下不确定因素。

  “顺利完成股权过渡,合资基金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稳固行业地位;反之,带来的是动荡,当初的努力化为泡影,甚至中外双方分道扬镳都有可能。”某合资基金公司总经理认为股权变动是把双刃剑。

  入世承诺松绑外资股权

  从9月份开始,证监会调查小组开赴上海、深圳等地,与合资基金的中、外双方股东代表集体座谈,并深入各公司了解情况。

  调查小组由6人组成,来自证监会、证券业协会、天相投资、银河证券等相关机构。

  从2003年第一家国安基金(现国联安)拿到筹建批文至今,已开业的合资基金共12家。

  目前,外资的最高持股比例为33%。

  从股权结构看,合资基金公司普遍为两家股东,中方持股67%,外方达到上限33%,华宝兴业海富通、国联安、上投摩根光大保德信申万巴黎、国海富兰克林、湘财荷银等8家公司即是如此。

  其他合资公司的股权则略显复杂,有3家以上股东,如富国、景顺长城、招商,其中外资均达到33%的持股上限,外资股权最少的为中银国际,股东美林投资管理在公司的股权仅占16.5%。

  合资公司都经历过前期艰苦的谈判、磨合,除了富国和湘财荷银曾历经股权调整,目前,中外方的股权结构基本稳定,但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即将届满三年,这种股权稳定的局面又将打破。

  根据我国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第八条规定,“外资持股比例或者在外资参股的基金管理公司中拥有的权益比例,累计(包括直接持有和间接持有)不超过33%,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三年内,该比例不超过49%”。

  这意味着,2004年11月,外资参股基金公司的比例将突破一直以来33%的上限,扩大至49%。

  “对两家股东的合资基金来说,影响稍小,外方增资到49%后,中方仍持有51%,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合资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对于由两家以上股东设立的基金公司,则不得不面临复杂的股权调整。”

  以第一家开业的合资基金招商为例,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其中招商证券持股40%,荷兰投资持股30%,中国电力财务,中国华能财务和中远财务各持10%股权。

  如果外方要求增加至49%,这意味着中方股东必须让出16%的股权,一方面是价格因素,另一方面,谁出让16%的股权将是一个微妙的过程。

  如果荷兰投资达到49%后,很有可能就处于相对控股的地位,公司背景将发生相当大的改变。

  “在未来一段时间,证监会将会出台相应的细则,”知情人士表示,“一切要看证监会的工作进度。”

  外方早有准备

  据悉,调查组报告已经在10月份完成,并已经提交到证监会和国务院。

  根据调查小组的了解,各合资基金公司对外资扩股到49%早有预备,在签约条款中,绝大多数都有涉及“如果政策允许,外资股权增加到49%甚至更多”的条款。

  记者了解到,外资增加股权已成定局。

  “根据WTO条文,如一切顺利,合资基金外资方肯定会在2005年将持股比例提升到49%。”一家新近成立的合资基金公司人士透露。

  某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按照合资谈判的条款,将在开业后三年内,将股权增加到49%。

  根据上海财华信息最新统计数据,进入2004年,合资基金共首发11只基金产品,基金首发规模达到490亿,占同时期我国开放式基金总首发份额的近30%。

  绝大多数合资公司运作不错,而且外方并不在乎眼前利益。

  关键将以怎样的方式及价格转让。

  根据《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股权进行调整,境外股东受让、认购境内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须由基金管理公司向中国证监会报送申请材料。

  证监会自正式受理申请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目前的转让方式,以存量转让和增资扩股两种方式为主。

  基金公司股权以存量方式转让,将涉及到溢价问题,老基金公司如南方基金等股权转让时,根据基金规模等数据,有一个价格评估体系,合资基金转让,价格是否会依照该评估体系是个未知数。

  以增资扩股的形式则相对简单,但出于利益平衡等因素,增资扩股的形式在基金公司的股权调整中并不多见。

  合资基金一道坎

  调查小组对外资股权增加带来的影响更为关注。

  由于“1+1”政策曾给基金公司带来剧烈震荡,在合资基金股权调整中,有关方面显示出一定的谨慎。

  合资基金面临的局面,一种是股权分散,在外资增至49%处于相对控股地位后,公司将经历系列结构性变革;另一种是股权集中,外资股权增加到49%后,虽然仍处于参股地位,但力量对比产生变化。

  “说到底就是公司控制权的争夺。”一位资深人士评论。

  如果合资基金外方在经营上是占主导的,股权增加后面临的问题可能会少得多,对于一些中方占主导的合资基金公司,在外方股权增加后,是否要求进一步增加话语权,甚至改变公司的投资风格、经营理念,将是最大的变数。

  作为唯一一家由老基金公司发展而来的合资基金公司,富国基金的曲折最具说服力。

  2003年,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BMO)通过增资扩股形式参股富国,在认购2000万股股权后与富国原5个股东平均持有16.67%的等比例股权。

  由于外方股权太少,未突显合资优势,富国基金在运营方面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2004年,以存量转让的方式,海通证券、申银万国和蒙特利尔银行加大了对富国的投资,持有股份均增至27.775%,山东国际信托则持有16.675%的股份,原股东华泰证券和福建投资退出。

  蒙特利尔银行在富国的股权增加,却又免不了带来公司的动荡。近几年,富国一直处于股权和人员的频繁变动之中,逐渐在老基金公司中落于下风,合资的优势仍是未有体现。

  外方股权提升究竟会给合资基金带来什么,有基金公司将之总结为以下三点:

  首先,股权调整意味着董事会的调整。

  其次,管理层人员流动。

  第三,投资风格和理念的变化,例如引发外方主导还是中方主导之争。

  从香港台湾的经验看,合资基金最后发展成为独资是一种趋势,在商业银行进入基金业,保险资金入市的市场环境下,国内合资基金如何调整自身定位非常重要,否则,不排除失去目前的市场地位可能。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中国国际通讯技术展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南方周末内地创富榜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凤凰卫视中华环姐大赛
高峰那英情感风波
购房疑难有问必答
装修建材价格查询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