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型对冲基金直面G20紧箍咒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4日 05:15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曼恩集团CEO克拉克表示,他们已准备好应对严格的监管

  □本报记者 李豫川 北京报道

  20国集团领导人4月2日闭幕的伦敦峰会上首次承诺对大型对冲基金进行管制,并设立一新的监管委员会,监督全球金融体系。这一决议无疑会对目前管理着1.4亿美元的全球对冲基金业运营和投资产生一定的制约。

  总部位于伦敦的另类投资管理协会(AIMA)首席执行官安德鲁·贝克尔4月2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抱怨说,20国集团领导人在伦敦峰会上达成的协议可能使对冲基金成为金融危机的“替罪羊”。

  大型对冲基金要戴“紧箍”

  20国集团领导人在新闻公报中称,他们将建立一个“金融稳定委员会”,其成员由20国集团成员和欧盟组成,对关乎全球金融稳定的金融机构进行严格监管,其中也首次提到了那些“系统重要性的对冲基金”。

  安德鲁·贝克尔说:“我们认为,对冲基金业已经成为别人的替罪羊。”他指出,当前的危机主要是一场银行业危机,但迄今大多数国际报告都将其归咎于对冲基金业,认为是对冲基金们导致了这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不过,安德鲁·贝克尔也同意,所有提供银行业服务的机构都应当接受与银行一样的监管,但即使以最广泛的定义,对冲基金都不应被归入这一范畴中。

  克里斯·雷克思沃斯是英国金管局(FSA)的一位前高官,目前他在伦敦一家咨询机构为对冲基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他说,按照G20提出的新规则,可能被纳入“金融稳定委员会”监管视线的对冲基金只有数十家,而不是外界所期望的那样数百家。美国对冲基金研究机构HFR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球至少有6800只对冲基金,其中仅有4%的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50亿美元。

  雷克思沃斯说:“各国对对冲基金的监管细则可能会有些区别,但可以肯定的是,监管条例将与每只对冲基金的资产规模、策略和投资风格直接联系起来。对多数在英国运营的对冲基金来说,英国金管局的体制是按照对冲基金的资产规模和投资策略来监管的。而欧洲约80%的对冲基金的总部位于伦敦,它们都直接受英国金管局的监管。”

  曼恩集团(Man Group)是全球最大的一家已上市对冲基金管理公司,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彼得·克拉克(Peter Clarke)说:“我们并不会为曼恩集团被纳入监管体系而忧虑,我们已经为此做好了充分准备。”

  对冲基金RAB资本公司管理的资产约19亿美元,该公司CEO史蒂芬·考特日前表示,新一轮的监管浪潮正在到来,而对冲基金毫无疑问不能被置身事外。

  在美国,监管当局已经将对冲基金业纳入了大规模监管计划之中。美国财长盖特纳上周表示,对冲基金需要新的监管规则。他4月1日再次表示:“大家已经基本形成共识:有必要建立一个更广泛、更高的监管标准,以防世界重新陷入类似的危机之中。”

  事实上,历史上只有一次是对冲基金导致了金融系统的危机。1998年,约翰·梅里韦瑟掌管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曾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迫使美联储出面救助向该对冲基金贷款的14家机构。当时,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自己每投资1美元,它就要向银行借款30美元,而英国金管局今年3月的报告显示,目前对冲基金的杠杆比例仅为1.15倍。

  投资者逐渐远离对冲基金

  对冲基金一方面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监管环境,另一方面,投资者的热情似乎也在减退。研究机构EPRF环球公司和加德纳金融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投资者日益青睐那些投资于大宗商品的共同基金(简称商品基金),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看好同样投资于大宗商品的对冲基金(简称商品对冲基金)。

  截至3月25日,商品基金吸引了32亿美元的净申购,此类基金的资产因此比去年年底增加10%,相比之下,商品对冲基金的资产没什么太多的净流入。加德纳金融公司追踪全球约600家投资大宗商品和能源的对冲基金,该公司CEO迈克尔·拉兹尼卡说:“投资者不再喜欢那些监管不足的产品。”

  迈克尔·拉兹尼卡说:“一些对冲基金不赚钱,另一些则在大幅亏损,投资者赎回的规模持续上升,如果这一局面不迅速改观,许多对冲基金可能会倒闭。”2008年全球对冲基金平均损失净值19%,HFR公司预计,大约有45只商品对冲基金(占总数的8%)可能在今年一季度清盘出局。

  EPFF公司董事总经理伊蒽·威尔逊说,目前,投资大宗商品的共同基金(简称商品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约344亿美元,尽管这一数字比其在2008年5月最高峰时的688亿美元少了一半,但其恢复的速度也是近两年来最快的。加德纳金融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投资大宗商品的对冲基金管理的总资产约在1900亿—2100亿美元之间。

  曼恩集团CEO克拉克表示,他们已准备好应对严格的监管。

  本报资料图片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