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G7财经高官聚首罗马 高呼抵制保护主义

  ⊙本报记者 朱周良

  抵制保护主义首当其冲

  按计划,罗马当地时间13日2时30分(北京时间昨日21时30分),出席本次会议的G7财长们将发布联合声明,并召开新闻发布会。

  根据事先披露的议程,本次G7财长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如何抵制正在兴起的保护主义、重新评估金融监管以及终结发达经济体集体面临的“萧条”局面。日本财相中川昭一透露,本次会议各国“将重申(保护主义)会造成严重后果。”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卡恩昨日表示,现阶段全球重新设立全面贸易壁垒的可能性不大,但存在一种巨大的风险,即保护主义正从“后门”开始滋生。

  卡恩表示,当各国政府争相为国内金融机构提供援助和再融资时,都可能会附加一些条件,比如要求这些机构增大在国内市场的放贷。同时,在各国斥巨资投入新开支项目时,政府可能要求这些钱只能用于购买“国货”,类似这样的行为都构成了严重的保护主义风险。

  近期备受争议的一个话题无疑是美国新经济刺激案中的“购买美国货”条款,最终国会两院仍执意将该条款纳入计划中,只是应贸易伙伴压力附加了一些补充条款。

  业内人士表示,考虑到美国经济复苏对全球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重要性,本周末的G7会议肯定会对美国正在开展的救援措施进行讨论。在本次G7会议召开前几天,美国刚刚宣布了总规模达3万亿美元的金融救援和经济刺激方案。

  美国财政部的一位官员透露,参加本次罗马会议的美国新任财长盖特纳将敦促其在G7的同僚采取“大胆行动”对抗危机。本周一,也就是美国发布新一轮金融救援方案的前一天,盖特纳专门致电G7财长们,突出强调了“所有国家迅速采取行动重塑全球经济和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性”。

  而作为回应,加拿大财长费海提本周表示,G7其他成员也都迫切想了解美国救市计划的更多细节。盖特纳公布的“金融稳定计划”在本国引发诸多质疑,认为该方案缺乏可操作性和具体措施。

  为伦敦金融峰会“铺路”

  本次罗马G7会议也为接下来一系列针对当前危机的重大国际会议拉开了序幕。下个月中旬,G20财长将在英国伦敦召开会议,接着第二届G20金融峰会将于4月初在伦敦举行。

  中川昭一本周表示,本次G7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将就“各国尤其是美国的经济状况坦率交换意见”。中川表示,此次G7财长会议将成为4月的20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的“预备会”。据悉,奥巴马和盖特纳都将出席本次的伦敦峰会,这也使得外界对这次峰会有了比前一次更高的预期。

  “世界经济绝不仅仅是G7,”英国首相布朗本月9日说,“没有更广泛国家的参与,谈论世界经济现状和应对危机之策就无从说起。”多次出席G7会议的加拿大前总理兼财长马丁也表示:“如今的世界已经不同了。现在G20才是全球经济的代表,是主导世界经济政策的组织。”

  高盛全球经济研究主管吉姆·奥尼尔表示,当前的危机愈加凸显了G7作为一个国际性经济组织的局限性。“他们(G7)已经退居次席,G20正日益走向台前。”

  IMF上月发布的最新预测称,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今年可能萎缩2%。不过,得益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依然保持较快增长,今年全球经济仍有望实现0.5%的增长。

  不过,一些人仍对G7在当前危机中的作用持乐观态度。美国财政部前官员泰勒表示,即便G20的影响力日益凸显,G7国家仍能“做成一些事情”,因为其规模架构更精简、涵盖的都是主要经济体并且受到投资人密切关注。

  IMF敦促马上实施救援措施

  卡恩本周警告说,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仍未结束。他敦促各国马上开始实施相关的救援措施。“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大体上还未结束。”卡恩在一份书面声明中说,“2009年必将是经济相当困难的一年,不仅对于发达经济体,对新兴经济体亦如此。”

  卡恩表示,当前各国需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尽快实施经济刺激措施上。“现在的问题不是要说服各国政府马上制定应对方案,而是要敦促他们尽快实施已经在酝酿的这些政策。”

  来自路透社的一份调查显示,分析师普遍认为,当前的金融危机还要持续半年左右,而全年经济今年将接近于停滞。

  这份在本月9日至12日期间对美欧70多位分析师进行的调查显示,近半数分析师预计,金融危机还要持续6到12个月,31位分析师预计将持续一年以上,仅有7位认为危机会在6个月内结束。

  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的调查相比,分析师对形势的看法似乎变得更加悲观。在去年12月的上一份调查中,多数分析师还预计危机将在6个月内结束。

  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美国的经济刺激计划是适当和充分的。而英、德、法等欧洲国家所公布的刺激措施却未得到如此程度的认同。66位受访分析师中有44位表示,欧洲的经济刺激计划非常不充分。

    相关专题:

    次贷危机进一步加剧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