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揭破庞氏骗局的玄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8日 00:57  证券日报

  □ 深交所投资者教育中心

  华尔街“巨骗”麦道夫一手导演的惊天弊案,使古老的“庞氏骗局”又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人们不禁发问,究竟“庞氏骗局”有何种玄机奥妙,居然令如此多的参与者如痴如醉,心驰神往,甘心情愿堕入陷阱,其中甚至不乏号称“最聪明的人”的金融投资精英。

  “庞氏骗局”的前世今生

  “庞氏骗局”源自于一个名叫查尔斯·庞齐的意大利人。一战结束后,他利用国际经济体系和货币金融体系的混乱,公开宣称,购买欧洲的某种邮政票据,再转手卖给美国,便可以获取暴利。庞齐一方面在金融方面故弄玄虚,另一方面则设置了巨大的诱饵,宣称所有的投资在45天之内都可以获得50% 的回报。

  为了迷惑信众,最初的一批参与者的确在规定时间内拿到了庞齐所承诺的回报。于是,后面的参与者大量跟进。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差不多有4万名波士顿市民,像傻子一样变成庞齐的赚钱工具。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改头换面的“庞齐骗局”也大量进入中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南方地区曾经出现一种“老鼠会”,以高息敛财,就是“庞齐骗局”的翻版。此后的一些非法传销、非法集资案件,也深深烙着“庞氏骗局”的印迹,如轰动全国的浙江吴英非法集资案件、内蒙和山东的万亩大造林案件等。

  “庞氏骗局”的共性特征

  各种各样的“庞氏骗局”虽然五花八门,千变万化,但本质上都具有自“老祖宗”庞齐身上沿袭的一脉相承的共性特征。

  一是低风险、高回报的反投资规律特征。众所周知,风险与回报成正比乃投资铁律,“庞氏骗局”往往反其道而行之。骗子们往往以较高的回报率吸引不明真相的投资者,而从不强调投资的风险因素。各类案件的回报率可能存在差异,有些高得离谱,如庞齐许诺的投资在 45天之内都可以获得50%的回报,有些则属于稳健的超常回报。但无论如何,骗子们总是力图设计出远高于市场平均回报的投资路径,而绝不揭示或强调投资的风险因素。

  二是拆东墙、补西墙的资金腾挪回补特征。由于根本无法实现承诺的投资回报,因此对于老客户的投资回报,只能依靠新客户的加入或其他融资安排来实现。这对“庞氏骗局”的资金流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因此,骗子们总是力图扩大客户的范围,拓宽吸收资金的规模,以获得资金腾挪回补的足够空间。大多数骗子从不拒绝新增资金的加入,因为蛋糕做大了,不仅攫取的利益更为可观,而且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大为降低,骗局持续的时间可大大延长。

  三是投资诀窍的不可知和不可复制性。骗子们竭力渲染投资的神秘性,将投资诀窍秘而不宣,努力塑造自己的“天才”或“专家”形象。实际上,由于缺乏真实投资和生产的支持,骗子们根本没有可供仔细推敲的“生财之道”,所以尽量保持投资的神秘性,宣扬投资的不可复制性是其避免外界质疑的有效招术之一。

  四是投资的反周期性特征。“庞氏骗局”的投资项目似乎永远不受投资周期的影响,无论是与生产相关的实业投资,还是与市场行情相关的金融投资,投资项目似乎总是稳赚不赔。万亩大造林计划仿佛从不受气候、环境、地理因素的影响,麦道夫在华尔街的对冲基金也能在二十年中数次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这些投资项目总是呈现出违反投资周期的反规律特征。

  五是投资者结构的金字塔特征。为了支付先加入投资者的高额回报,“庞氏骗局”必须不断地发展下线,通过利诱、劝说、亲情、人脉等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从而形成“金字塔”式的投资者结构。塔尖的少数知情者通过榨取塔底和塔中的大量参与者而谋利。即便是高深莫测的纳斯达克前董事会主席麦道夫也免不了拉拢下线的俗套,大量利用朋友、家人和生意伙伴发展“下线”,有的人因成功“引资”而获取佣金,“下线”又发展新“下线”,滚雪球式的壮大为“金字塔”结构。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