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联储干预效应缘何日趋式微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9日 07:11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陆志明

  与此前的市场预测基本一致,零利率成为美联储的政策选项。虽然美联储长期以来一直宣称要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来终结次贷危机,但危机却从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事实上这也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定理,外部干预只能降低经济危机的冲击,却无法改变经济危机的运行。

  与美联储大幅降息至历史最低点所对应的,是北美三大汽车集团的破产危机与高盛集团第四季度财报亏损21.1亿美元,这充分表明美联储自去年以来竭力想规避的次贷危机已向实体经济扩散。全美最好的制造企业与管理最佳的金融企业均出现巨大的亏损黑洞,更遑论其他中小型企业与进出口商的生存艰辛。

  此外,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11月份新屋开建数大降18.9%,调整后的年率降至62.5万栋,为自1959年商务部开始记录这项数据以来的最低水平;而根据其他渠道提供的数据,11月份数字还刷新了战后最低纪录。而同期公布的政府公告也显示:美国11月份CPI环比下跌1.7%,高于经济学家此前预期,是自劳工部1947年开始编纂该指数以来的最高环比跌幅。

  这些均表明美国经济已涉足深度的经济衰退,那么,缘何美联储的干预措施迟迟不能终结危机呢?除了经济学原理的解释以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首先,事实上此轮次贷危机在爆发之前力量积蓄已久。2003年伊始的全球性房地产市场升温一直持续到2007年初,而其背后的积极宏观经济调控、鼓励金融市场创新与监管放松则早在2000年左右已经开始。长期以来积蓄的经济过热能源犹如地下熔岩般难以遏制,如单个房地产抵押资产市场规模已达数十万亿之巨,如果市场不再认可监管部门的干预能力,单凭提供市场流动性是无法阻遏危机的。

  其次,金融体系作为最直接的金融危机参与者,其对危机带来的冲击上要较监管部门更为清楚。一旦危机爆发,各大金融机构自顾不暇,不可能再考虑个体紧缩带来的宏观金融体系危机。如危机前被过度运用的“杠杆化”已成为目前各大金融机构的心腹大患,去杠杆化成为它们在金融危机下主要的避险手段。因而时下包括花旗、高盛在内的各大金融机构,正一窝蜂地缩减其资产负债表规模。它们正将高风险借款人拒之门外,上调其他借款人需支付的贷款保证金,减少自营交易活动,并且因其交易部门减持手中的头寸而压低了资产价格。

  而对于整个金融体系来说,正是由于这样个体最优的选择导致了群体不利的局面。这类似于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各大金融机构纷至沓来的紧缩破产保护,导致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噩梦。而注重宏观数量干预的货币政策对于微观行为主体的调控能力极为有限,这也是一年多来,美联储的金融系统流动性救援始终趋于无效的根源。

  目前,对于美联储降息等干预措施的最佳评价也只能是“聊胜于无”。但需要注意的是,持续性的干预在平抑波动的同时也可能会阻止经济周期的内在调节机制,从而延长金融经济危机的持续时间。

  (作者为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