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花旗危机:美国超前消费的终结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6日 12:09  中国经济时报

  美国政府救花旗暂缓了人们对超前消费模式的否定,继续维持着美国的信用卡消费

  见习记者 王月金

  一位刚刚故去的美国老太太和一位刚刚仙逝的中国老太太在天堂相会,美国老太太说:“我辛苦了一辈子,昨天终于还清了购房所欠的银行贷款。”中国老太太说:“我辛苦了一辈子,昨天终于攒够了钱,替儿子买好了结婚的新房。”谈到消费模式,人们总会想到这一幕。作为信用卡发行的最大银行——花旗银行面临危机是否意味着美国人的超前消费模式即将终结?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短期内美国人储蓄多了些,但从长远来看,美国人的超前消费习惯是不会改变的。

  花旗危机预示消费危机

  “以前大家都关注房市楼市问题,现在花旗又出现问题了,花旗银行的信用卡发行最多,这说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扩展到了消费领域,现在美国房贷、车贷都贷不到钱,消费者消费受到巨大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所研究员陈宝森对本报记者说。

  负债消费、超前消费构筑了美国的消费模式。美国人大多将个人可支配收入花得精光,这还不够,还经常借债消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数据,多年来,美国人的储蓄率一直很低,基本接近于零,不少的时候甚至是负数。

  据悉,以前的美国社会也像传统的中国农村一样,挣多少钱花多少钱,很少借钱消费。而19世纪中后期,分期付款等简单的金融创新在美国出现,而以后汽车按揭贷款形式的出现完成了美国向借贷消费模式的转型。

  “对美国普通人来说,信用卡消费是最基本的形式,就像传统中国农村使用现金消费一样普遍,但现在信用卡发行最大的银行花旗银行面临危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教授李永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花旗银行出现问题了,说明危机程度大大加重了,整个美国银行信用体系面临危机,这也影响到美国人的消费习惯。

  陈宝森认为,美国人高消费、低储蓄的消费模式对美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特别大,消费成为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消费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巨大,大约占到70%。

  美国政府挽救消费模式

  美国政府为花旗集团提供包括住房抵押贷款、商业房地产贷款在内总计3060亿美元债务的担保。同时,美国政府还将从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中拨出200亿美元用于购买花旗的股份。

  “这个做法美国股市反映还是比较大的,这就说明了美国的这种做法比较务实,对美国金融危机起到了抑制作用。”陈宝森认为,美国政府购买花旗优先股的做法在稳定市场信心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是否意味着市场从此好转还有待观望。

  对消费者来说,美国政府救花旗暂缓了人们对超前消费模式的否定,继续维持着美国的信用卡消费。有分析认为,从理论上讲,透支消费或者信贷消费没什么错,关键是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不要太离谱。从实物抵押的商业信贷发展到中长期的信贷再到个人信贷是进步的,不能因为银行出问题就退回去,但透支消费时要有一个度。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美洲与大洋洲研究部雷衍华博士对本报记者说:“人们对这次危机的强度估计不足,甚至可以说,实际情况每次都比预想的要糟糕。危机开始时,人们认为只是次级贷款出问题了,金融体系和整个经济都是健康的,但接着投资银行、传统金融机构就被拉下了水。目前花旗银行出现危机,人们有必要从新的角度来看待这场金融危机。”

  也许从消费模式的角度考虑金融危机更现实,“必须改变政府的监管模式,让评级机构的评估变得更客观一点,监管更严一点。”李永森认为,只有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对银行实行救助才能有效。

  美国超前消费能否改变

  “就像中国人爱储蓄一样,美国信用消费不会改变,这也是美国人多少年来形成的习惯,但这不意味着美国人的储蓄少,美国和别国不一样,从个人角度来讲,美国人的资金有很多的出路,例如买股票、买债券、买有形资产等,超前消费不等于他储蓄少。”陈宝森说,从长远来看,美国超前消费是不容易改变的。

  有分析认为,从美国整个宏观经济讲,美国是一个消费主导型的国家。美国储蓄率非常低,曾几何时处于负储蓄率状态。巨大的消费力量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快速增长又不断满足居民更高层次的消费,更高层次的消费又拉动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消费成为经济的不竭动力,被其他国家包括中国所津津乐道。

  “金融市场发展的目的之一是通过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教育贷款等,来缓解人们因为在不同年龄段收入不均匀而导致的消费力不平衡问题,从而促进消费,把人们从存钱的压力中解放出来,进而释放消费动力,但现在金融危机使得人们在消费的时候不得不变得谨慎一些。”李永森说。

  借贷促进消费的发展模式不是美国专有的,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这样的模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中国现在也要从依赖出口、投资驱动型的模式向扩大内需、消费驱动型的模式转型,但在转型中要加大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否则会重蹈美国今天的覆辙。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