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1:乌克兰千亿美元外债压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8日 00:06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谭璐 香港报道

  10月2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大手笔提供165亿美元给水深火热中的乌克兰,不过这对于背负1000.62亿美元外债的乌克兰来说,可能只是杯水车薪。

  根据乌克兰中央银行(National Bank of Ukraine)提供的数据,截至2008年7月1日,乌克兰持有的外债高达1000.62亿美元!其中,政府持有148.73亿美元,金融监管机构持有2.9亿美元,银行业持有384.53亿美元,其他机构持有427.19亿美元,直接投资领域的企业间借贷也有37.27亿美元。

  过去两年,新兴市场总计欠下外债约4.7万亿美元。而乌克兰的外债占GDP的近60%,占全国债务的比例也达49%。苏格兰皇家银行新兴市场研究部门主任Timothy Ash认为,事实上,IMF提供的贷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兴经济体的问题,IMF应该借此机会,推动这些国家实行灵活的汇率政策,以及银行改革。

  外债连续激增

  根据乌克兰央行的数据,乌克兰的外债逐年上升,在2004年10月1日,其外债总额为289.64亿美元,2005年10月1日为360.37亿美元,2006年10月1日为462.35亿美元。

  如果从2004年到2006年还是平稳上升,那么到了2007年就是突飞猛进了。截至2007年10月1日,乌克兰的外债激增至742.23亿美元,比此前一年同期增加了约60%。而在2008年更是一路看涨,1月1日的外债为845.51亿美元,4月1日为925.33亿美元,到了7月1日突破了千亿美元大关。

  乌克兰近年的外债激增事出有因。2007年乌克兰经济增长率为7.3%,高于该国政府的目标,与此同时,16.6%的通货膨胀率却创下了新高。而根据乌克兰国家统计委员会的数据,2008年1-7月乌国内生产总值(GDP)为6281亿格里夫纳,同比增长7.1%,而今年前9个月,乌克兰的通胀率高达16.1%。

  近年乌克兰主要的出口产品价格下降,而进口商品的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生产成本提高。早在今年初,IMF已经警告乌克兰,过高的通胀率可能会引发该国经济危机。

  此外,在1991年独立的乌克兰,国内的政局一直不稳,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的信心,而且政府及企业一直倚赖外资推动经济发展,当美国次按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资金流动性紧缺,乌克兰瞬间失去招架之力。

  因此,一向实行有条件经济援助的IMF在提供两年期的165亿美元资金的同时,也对乌克兰政府提出了多项要求。根据IMF和乌克兰达成的协议,乌克兰需要平衡本国财政收支,削减社会保障开支,缩小经常账户的赤字。

  主权信用遭降级

  乌克兰央行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1日,政府持有的长期外债和票据为148.73亿美元,贷款为76.06亿美元,其他债务为72.67亿美元。

  而在乌克兰银行业持有的384.53亿美元当中,分为128.14亿美元的短期债务(包括104.28亿美元的贷款,以及23.62亿美元的货币和存款等);256.39亿美元的长期债务(包括72.52亿美元的债券和票据,150.19亿美元的贷款,以及33.68亿美元的货币和存款)。

  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在10月24日公布的最新评级报告中,降低了乌克兰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外汇债务评级从B+降至В,本币债务从BB-降至B+,评级预测为负面。

  “评级降低是由于在经济增长放缓和外汇风险提高的条件下,政府必须向银行系统注资的开支增加。”标准普尔的报告指出。

  为了展开自救,乌克兰已经开始建立一项政府基金,用于购买该国国内银行的股份,同时规定银行停止分红,以保证资本金充足。此前,乌克兰的第六大银行乌工业投资银行出现挤兑,虽然乌克兰央行宣布,对该银行提供高达10亿多美元的贷款支持,仍由于未能缓解其流动性紧张的局面,不得不于10月8日宣布临时接管该银行,并冻结其履行对外债务半年。乌克兰政府还计划为存款10万格里夫纳的储蓄提供担保。

小调查
您认为次贷危机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结束?
1年以内
2年或者更长时间
说不好
您对未来全球股市继续恢复上涨是否还有信心?


不好说
您会否在当前市况下抄底全球资本市场?

不会
不好说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