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股评论:卖出苹果买进LinkedIn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3日 21:25  新浪财经

   导读:MarketWatch专栏作家辛奈尔(John Shinal)认为,考虑到苹果的所有利好因素现在都已经摆在桌面上,而且该股已经上涨了七年,现在它很可能已经接近顶部了。相反,LinkedIn虽然被很多人冠以泡沫的头衔,但是这家企业的意义很可能是被低估了。因此,他建议投资者卖出前者,买进后者。

  以下即辛奈尔的评论文章全文:

  我的老读者都知道,我是轻易不会去为哪支科技股票唱赞歌的。我不是交易者,也不拥有某一支特定的个股,因此,买进和卖出的推荐不是我该做的事情。

  作为一名媒体人,我的工作是就那些我能够去研究的科技公司为投资者提供尽可能多的资讯,然后由大家自己去做投资相关的决定。

  大多数时候,我在文章中提供信息时,也会抱一种怀疑的姿态,这样做有两个明显的好处。

  首先,投资行业是个非常广阔的世界,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管理着成千上万亿美元的资金,他们的任务就是买卖股票等各种资产。如果你想要找个人来告诉你买进哪支科技股,你到处都可以见到他们。只是,在他们身上花费时间往往都不大合算。

  其次,则是我的一个誓言。那是2002年年初,在目睹了科技类股泡沫破灭,抹去了投资者的7万亿美元财富之后,我发誓,在将来的写作当中,如果我必须选择吹捧硅谷的下一个重要故事,或者是寻找故事的漏洞的话,我一定选择后者。

  事实上,在互联网泡沫的高潮时期,我正在为《商业周刊》工作,那时颇写了几篇现在看来是最早的,对思科系统(CSCO)毫不留情的文章,但是实际上,我和我的编辑已经有所克制,因为我们原本打算更不客气的。

  在1999年和2000年那样的日子,要对思科的成长模式表示质疑可不容易,但是我们认为,他们的成长本质上就是不断吞掉小的网络公司,而一旦他们在这些交易当中当作通货使用的股票价格停止上涨,他们的模式就要动摇了。当时有一位我尊敬的前辈编辑告诉我,杂志两年前也登载过一篇类似的文章,结果遭到了思科强大公关机器和投资者的围攻,而且该股的价格之后还翻了一番又一番。我明白他的意见,但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到了2004年,我又写了一篇探讨谷歌(GOOG)IPO问题的文章,这一次我又坚持告诉我的编辑,我们应该呈现足够多的怀疑性资讯,包括IPO股价在相当时期内都不及大盘的事实。

  当然,谷歌是个例外。那些在上市最初几天,几周,乃至几个月内买进该股的人,都获得了相当丰厚的回报。

  只有明白了上述这一切,大家才能对我今天要做的事情有更充分的了解,因为我今天要破回戒,提供一些直接的投资建议:如果你拥有苹果(AAPL)的股票,而且如果你是一位交易者,而不是买进持有型投资者的话,我认为你有相当的理由卖出自己持有的这些股票,锁定利润,并将所得投入LinkedIn Corp(LNKD)的股票当中。

  卖出苹果

  当人们开始谈论一家公司的市值何时会达到万亿美元数量级的时候,我们恐怕就真的该认真考虑兑现一点桌面上的筹码了。

  关于苹果,我到处听到的都是看涨的言论——他们掌握了迅速成长的智能手机市场上最优秀的技术;iPhone和iPad将更多的潜在苹果机买家带进了店面;哪怕乔布斯(Steve Jobs)的健康状况没有好转,该公司也有足够的动能推动他们前进……

  对于这些,我基本上很难表示质疑。不过我知道,世上没有任何一支股票是可以永远上涨的,而苹果到现在已经整整涨了七年。即便是乔布斯那点石成金的魔力,也终有一天将对大数法则无计可施——现在3120亿美元的市值已经是个很大的数字了。他们或许还可以超过埃克森美孚(XOM),真正登上顶峰,但是无论怎样,买进或者持有一支价格接近顶部的股票,总不是个明智的策略。

  事实上,在2000年年初,人们也曾对思科寄予类似的期望。这一年的3月28日,思科收盘时的市值为5550亿美元,超过了微软(MSFT),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上市公司。

  当然,你可以说我就知道钻故纸堆,言必称历史,但是归根结底,对于那些在当时还想要再在思科身上榨出最后油水的投资者,历史并不仁慈。现在,十一年过去了,思科的市值是910亿美元,只有峰值时候的六分之一。

  买进LinkedIn

  正如当初谷歌的IPO奇迹所证明的,投资者未必一定需要在某家公司上市的最初几天,甚至最初几周买进其股票才能够赚钱。

  我之所以认为LinkedIn还有上涨的空间,理由非常简单:科技股投资者非常饥渴地想要得到成长的故事,只要一家企业能够赚钱,他们愿意开出任何的价格。

  我不久前在文章当中提到过Skype,他们经过了七年的摸索,到现在还没有找到赚钱的方法,因此也就不得公开市场之门而入。这故事告诉我们,专业的资产经理人们都是有着严格纪律的,他们不会把钱随便投到一家只是吸引眼球,只是营收有增长的企业身上。

  可是与此同时,这也恰恰说明了有愈来愈多的资金积累着,在市场外面作壁上观,这些资金等待的就是能够赚钱的公司,比如LinkedIn。

  再者,LinkedIn实际上是正在得益于一个刚刚开始的趋势。Facebook有一个强大的推动力,就是愈来愈多的企业开始利用其社交网络来研究自己的消费者,而LinkedIn也有类似的推动力,企业开始利用他们的服务寻找潜在的员工了。

  企业招募人手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而这家公司恰恰就出现在了最该出现的地方。我的上一份工作就是在华尔街日报数字网络的FINS职场网站做记者,我在那里做了七个月,每天都要至少和一位科技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或者是人力部门主管通电话。我问他们到哪里去找人手,几乎所有人都告诉我,LinkedIn是个重要的资源。

  我当时得到的简要描述如下:“LinkedIn在寻找人手方面非常有用。我们成长的速度是如此之快,我们根本不可能以同样的速度了解所有潜在的员工。”说这话的是科罗拉多州Symplified的首席执行官奥尔登(Eric Olden),他们是一家云网络管理及安全软件公司。

  为了在LinkedIn上找到合适的员工,还有很多公司老板会和奥尔登一样,愿意向网站付钱。

  还有,这一网站所吸引的用户,主要是专业商务用户,这一群体对于广告商而言也是有巨大吸引力的。Facebook的用户固然更多,但是那些人都是在那里打发时间,或者说是社交,没有多少是想做生意的。

  一些私募投资者觉得Facebook能值500亿美元,我不知道这样的判断是正确还是错误。可是我确实知道,如果Facebook值500亿美元,LinkedIn就没有道理只值95亿美元。

  通常来说,我都不是个从众的人,但是如果考虑投资的风险回报情况,将LinkedIn和苹果做一番比较的话,我确实认为应该做出这样的选择。

  最后,祝各位听从我今天建议的投资者好运,当然,最好有所保留,毕竟大家的钱赚来都不容易。(子衿)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