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股评论:美国不会成为第二个日本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1日 01:26  新浪财经

  导读:詹姆斯-莱德贝特(James Ledbetter)8月19日在《Slate》发表评论文章称,金融危机以来,关于美国是否会重蹈日本覆辙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然而美国和当年的日本之间并无可比性,两国在泡沫的规模和破裂的力度、企业的实力和健康度、政府干预的时机等方面可谓大相径庭。

  以下是莱德贝特的评论文章原文:

  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之后,关于衰退将让美国变成第二个日本的说法便迅速传播开来,时至今日,这一观念的信奉者被证明是相当顽固的。如果你认为美国经济过去4个季度来实实在在的增长挫败了这种日本论,那你可就错了。对双底衰退的预期、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以及被夸大其辞的通缩恐慌让日本怪兽再度复活了,宛如哥斯拉(Godzilla)再现人间。

  尽管这是一个比较无聊的话题,但美日之间实在缺乏可比性。然而在经济真正让人感觉实现复苏之前,总会有一些专家发现挥舞这面旗帜不无用处,其中不乏一些受人尊敬的专家,同时总会冒出一些软弱无力的证据,让这种说法愈加显得似是而非。

  在当前时期,如何利用“日本论”其实反映了你对待财政刺激的态度。于是,害怕美国步日本后尘的人群可以归为两大类,第一类人根据日本经验来断定所谓的刺激并不管用,或者为此而让政府债台高筑并不值当(这一阵营包括Reason Foundation和《华尔街日报》发表的几乎所有观点),第二类人则认为我们需要担心不要重蹈日本覆辙,因为当年日本实施刺激的规模太小、时间太晚(克鲁格曼是这一阵营的领军人物)。真是令人发笑,两种截然相反的财政策略的拥护者却手指着同一种可怕的情形,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最好别让它发生!”

  麻烦之处在于,日本式“失去十年”的幽灵饱含着恐惧和民族自豪感,使得我们无法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也许1990年开始的日本经济危机与美国的衰退表面上的确颇有些相同之处,然而两国的真实处境却大相径庭。举例言之:

  泡沫的规模和破裂的力度。2009年,理查德-凯兹(Richard Katz)在《外交杂志》(Foreign Affairs)撰文驳斥日本类比论时指出,从1981-1991年,日本六大城市商业用地价格上涨了500%。相比之下,美国20大城市房价在1996-2006年间上涨200%,尽管也是不得不破裂的泡沫,但后果却不及日本严重。即便美国房价继续下跌,要跌破1996年的水平也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而日本房价多年以来都远远低于1981年的水平。

  企业的实力。刺激政策怀疑主义者往往也是私人部门的歌颂者,然而他们却甚少谈到美国企业有着怎样健康的资产负债表。的确,美国的金融和汽车行业一度濒临死亡,但非金融企业最近却实现了健康甚至创纪录的盈利,而且它们的债务并不比有史以来的水平高出多少。(如果他们能够创造一些高报酬的工作机会,这一点将是有帮助的,不过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相比之下,90年代日本的企业却是负债累累,由于它们集体缺乏偿还债务的能力,这给经济造成了严重的、长期的消耗。

  政府干预的时机。包括我们当中拒绝将美日进行类比的人在内,所有人都同意一点,那就是当初日本政府和央行政策反应的严重滞后极大地延长了日本经济的痛苦。例如,日本著名的零利率政策是在陷入危机大约9年之后实施的,而美联储和美国政府的动作则要迅速得多。当奥巴马提出,如果没有政府的救援或刺激、经济形势将会急转直下的时候,他所谈论的恰好就是日本的前车之鉴。

  那么,如果美日类比如此漏洞百出,为何它会不停地冒出来呢?部分解释就是恐惧所致。日本失去的十年在美国人的脑海中记忆犹新,于是那些杞人忧天者会感到它比起历史上任何其他经济崩溃而言都更为现成和唾手可得(甚至比“大萧条”还要现成,因为今天人们已经较少听到这个词了)。类似地,正如上面提到的,“失去的十年”其实是刺激政策之争的一个代理者,再加上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二次刺激在政治上已经没有可能,这便让它显得愈加凶险可憎了。

  但是即便虑及情感及政治因素,日本经验的诸多方面仍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在“我们是否是第二个日本”这样的辩论中处于中间立场。至少在三种情况下,财政刺激的确可能是无效的:第一种情况是,在经济滑坡中实施刺激的时间过晚,二是未能与货币政策配套使用,三是刺激规模过小。日本也许三者兼具,而就美国当前的刺激而言,我们仍应对第三点表示关切。

  另一个问题是:美国的银行业是否真正清理了自己抽屉?他们是否用上了漂白粉和橡胶手套?在日本的危机当中,政府的做法可能是力度不足甚至有害的,但真正行为失当的还是银行:它们资本金严重不足、记账方法近乎骗术、坏账规模惊人。很少人会辩称美国的银行也有如此之糟糕,但是尽管经过救援和发布一些可观的财报之后,一些经济学家依然担心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在上升,而银行仍未如实招供出它们所持资产的毒性。可悲的是,害怕美国重蹈日本覆辙的人们几乎从未产生这一合乎逻辑的关切,这也有力地说明,关于美日类比的争论被完全政治化了。(诚之)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